无题
道不同 不相为谋
曰:“道不同,不相为谋”,道者,遵循之约。谋者,与之者也。凡守为同约者,则为宜相与之者,可与之谋事,为友,同行,喜曰:“与君之伴行,路遥不知其远”。
(孔子说:“思想主张不同,决不共相谋事。”道,遵约守诺的意思;谋,交往的人的意思。凡是信守承诺的,就可以和他交往,可以和他商量事情,可以和他做朋友,一起行走,(还会)高兴得说:“和您一块行路,路再远也感觉不到啊。”)
古亦有云:“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盖理同也,此为静之察也,然则动而察之,则以“进朱者赤,进墨者黑”,是以为友之道,上者为上,次者为次,欲以为上,则得进朱,欲以为墨,则以进黑,然万事无常理,无常形,世之万事,人之品者,非朱墨可概而论之。
(古话也说过:“相同的东西或者相同的人总是聚集在一起。”大致意思是一样的,这是以静态的眼光看的,如果以动态的眼光看,就有“接近好人人就变好,接近坏人人就变坏”之说。因此交朋友的原则,是上等品格的优先选择,差等品格的人次要选择。想品质变好,就要引进君子做朋友,想品质变坏,就要引进小人做朋友。但是所有的事物都没有亘古不变的原理和形态,世上的东西,人们的品质,不是用好和坏就能区别的。)
“人而无癖,吾不知何与之交”,以故吾辈不以苛求品之端者,言之信者,义之上者,位之尊者,然则,夫子有云:“三人之行,吾必有吾师”,荀况道:“ 见贤思齐,见不贤而自省”,为友之用,镜也,以为鉴,以察之己身,审言而慎行,日叁省乎己,必有所进。
(“一个人如果没有什么爱好,我不知道为什么要和他交往。”所以我们不刻意追求品德极高的人、言而有信的人、最讲义气的人(来交友),然而,孔子说过:“三个人在路上行走,其中一定有可以做我的老师的。”荀况也说过:“看到品德高的人,就想着和他一样,看到品德差的人,就反省自己(不要和他一样)。”朋友的作用,就是一面镜子,用它来参照,来观察自己,周密的说话谨慎的行事,每天多次反省自己,就会有进步。)
道之同者,非为神之交也,是有所以之交也,人非先天而同道,乃为后天之所成,何故?
(思想主张一样的,并不是精神上的交往,而是有他们各自需要的东西而交往的。人不是生下来就志向一样的,而是后来原因造成的,为什么呢?)
门之当,户之对,气之成也,父母之教,师之所授,品之成也,友之言,之行,之所为,信之所成也,得仁爱多者为仁,得恶之多者为恶,亦可谓朱之者赤,墨之者黑,人之品性,若冠之年以有之,另察人生之无常,人心之不可测,大灾大难,大悲大喜,得察世态之炎凉,知人心之不古,苦其心志,坚之,亦有拒人之心,心为所安,因故人之慎行,慎言,亦有追溯。
(门户相当,人的物质基础就形成了;父母和老师教授的,人的品质就形成了;朋友间的言行和做法,人的诚信就形成了。交往仁爱之人多的自己也会做好事,交往品质恶劣之人多的自己也会做坏事,也可以说成教给他好的东西人就会变好,教给他坏的东西人就会变坏。人的品行,成年的时候就形成了,又通过观察人生的无常、人心的不测,大的灾难、大的悲喜,就知道世态的好坏,人心的无法捉摸。让他吃苦,人就变得坚强,也有防备他人的心理,因此心态才能安定。所以说,人的谨慎言行,是有根据可考察的。)
道不同,不相为谋,盖因非有所信,非有所守,非有所同,言之不知其意,行之不得其解,莫若对牛弹琴,虽心之诚者,亦不为所知,义之所至,不为所动,何与之行?
(思想主张不同的人,决不和他相与共事。主要是因为(这个人)有的时候不诚信,有的时候不守约,有的地方志向不同,他说的话听不明白,他做的事自己解释不了,就好像对牛弹琴,就算他非常真诚,也不能被了解,就算尽了义气,也不能感动(我们),那(我们)为什么要和他做朋友呢?)
非不诚也,非不礼也,然则何故不可谋也?此之所谓沟壑藩篱横亘于心也,言无所通,行无一致,非吾辈者,心必异也,不可与之谋。
(并不是这个人不真诚,也不是这个人不礼貌,但是为什么不能和他交往呢?这就是所谓的巨大的隔阂横在心里,说话没有共同语言,做事没有相同的地方,不是我这一类的,思想必然和我不一样,所以不能和他共事。
~~~~~~~~~~~~~~~~~~~~~~~~~~~~~~~~~~~~~~~~~~~~~~~~~~~~~~~~~~
所谓“人各有志,不能强勉。”又所谓“鹤鹊安知鸿鹅之志!” 。其实都是“道不同,不相为谋”的意思。
当然,“道”在这里的外延较广,既指人生志向,也指思想观 念、学术主张等。
伯夷、叔齐义不食周粟,饿死于首阳山。司马迁感叹说:“道不同,不相为谋。真是各人追随各人的志向啊!”
这是政治态度不同不相为谋的典型。
司马迁又说:“世上学老子的人不屑于儒学,学儒学的人也不屑于老子。道不同,不相为谋。是不是说的这种情况呢?”
这是思想观念、学术主张不同不相为谋的典型。
贾谊的《鹏鸟赋》写得好:
“贪夫殉财兮,烈士殉名;
“夸者死权兮,众庶凭生。”
孔子自己也曾说:“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从吾所好”就是道不同,不相为谋。
卡尔·马克思引用过诗人但丁的一句名言,叫做——“走自己的路,让人们说去吧!”
不也是“道不同,不相为谋”吗?
~~~~~~~~~~~~~~~~~~~~~~~~~~~~~~~~~~~~~~~~~~~~~~~~~~~~~~~~~~
孔子认为:“道不同,不相为谋。”从“道”的本义即“道路”来说,“道不同”,即意味着人与人之间所取的“方向”或“目的”不同,以及达到“目的”的方式与方法不同,所以,“道不同”者,是不可能在一起共事与谋的。换言之,朋友就是“志同道合”者之谓,也就是朱子所谓“以义合者也”。因为人与人之间所崇之“义”不同,所以,又存在“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的情况,那么,像“狐朋狗友”之类是否也属于“朋友”范畴呢?从孔子强调“君子群而不党”和“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来看,那种以谋取私利为目的的人与人之间的交换以及由此而形成的一种比较固定的关系圈子,表面上看似乎是朋友,但是实际上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朋友,因为孔子及儒家所讲的朋友是以“道义”为基础的一种人际关系类型,而孔子所讲的“道义”,如前章“义利之辨”所论,是与对私利的追求相根本对立的,孔子的学生曾子说:“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可见,孔子并不否认交朋友要有自己的目的性。但目的是为了“辅仁”,即彼此促进德行的提高,而不是为了获得某种物质上的利益。所以,不以道义为基础的人际之“合”都不能算是“朋友”的范畴。
[ 本帖最后由 屠龙刀 于 2010-5-9 19:10 编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