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 1234
蔷薇子爵

初级会员

贴子 67

精华 0

积分 34

信用 0

竞猜 0

魅力 0

威望 0

现金 444 CZB

银行 0 CZB

黄金 0

比特币 0

注册时间 2008-02-10

发表于:2008-02-10 03:02:29   |  只看该作者   |  本帖随机奖励楼主:3 CZB   |  转账至  蔷薇子爵

哲学宗教

赞僧功德经     佛说父母恩重难报经  
   佛说菩萨内戒经     佛说戒消灾经  
   佛说十善业道经     三曼陀跋陀罗菩萨经  
   四十二章经     佛说八大人觉经  
   随念三宝经     无垢优婆夷问经  
   长爪梵志请问经     佛说妇人遇辜经  
   佛说孛经抄     佛说轮转五道罪福报应经  
   慢法经     佛说出家功德经  
   布施经     嗟革蔑曩法天子受三归依获免恶道经  
   佛为阿支罗迦叶自化作苦经     采花违王上佛授决号妙花经  
   佛说无常经(附:临终方诀)     佛说老女人经  
   佛说龙施女经     五母子经  
   佛说摩邓女经     佛说耶只经  
   佛说呵雕阿那经     佛说越难经  
   佛说梵摩难国王经     佛说摩达国王经  
   佛说末罗王经     佛说出家缘经  
   阿世王问五逆经     佛说进学经  
   比丘避女恶名欲自杀经     佛为年少比丘说正事经  
   佛说沙曷比丘功德经     犍陀国王经  
   阿难七梦经     阿难问事佛吉凶经  
   佛说譬喻经     佛说大乘稻杆经  
   大乘遍照光明藏无字法门经     右绕佛塔功德经  
   外道问圣大乘法无我义经     占察善恶业报经  
   造塔功德经     浴佛功德经  
   盂兰盆经     佛说大乘流转诸有经  
   佛说转有经     佛说大方等修多罗王经  
   长者法志妻经     六菩萨亦当诵持经  
   佛说八大菩萨经     维摩诘所说经  
   未来星宿劫千佛名经     现在贤劫千佛名经  
   过去庄严劫千佛名经     佛说十吉祥经  
   八佛名号经     八吉祥经  
   佛说八吉祥神咒经     佛说八阳神咒经  
   阿弥陀鼓音声王陀罗尼经     银色女经  
   後出阿弥陀佛偈经     佛说八部佛名经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     观无量寿佛经  
   佛说阿弥陀经     增壹阿含经  
   佛遗教经     佛说九横经  
   玉耶女经     佛说戒香经  
   佛说法灭尽经     佛说斋经  
   三归五戒慈心厌离功德经     佛说尸迦罗越六方礼经  
   佛说延命地藏菩萨经     佛说胜幡璎珞陀罗尼经  
   佛说疗痔病经     圣妙吉祥真实名经  
   佛顶尊胜陀罗尼经     三十五佛名礼忏文  
   文殊问经字母品第十四     摩诃般若波罗蜜大明咒经  
   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     佛说大乘圣无量寿决定光明王如来陀罗尼经  
   大乐金刚不空真实三麽耶经     大乘方广总持经  
   佛说济诸方等学经     普贤十大行愿  
   佛说观普贤菩萨行法经     佛说观普贤菩萨行法经  
   无量义经     佛说法华三昧经  
   萨昙分陀利经     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  
   佛说摩呵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普遍智藏般若波罗密多心经  
   般若波罗密多心经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楼主
引用    回帖
蔷薇子爵

初级会员

贴子 67

精华 0

积分 34

信用 0

竞猜 0

魅力 0

威望 0

现金 444 CZB

银行 0 CZB

黄金 0

比特币 0

注册时间 2008-02-10

发表于:2008-02-10 03:02:42   |  只看该作者   |  转账至  蔷薇子爵

赞僧功德经

节录自九种经文合刊一书
敦煌本--佚集人名
  
   
    阿含经中略集出,叹大福田诸僧宝;大梵天王及帝释,以大梵音赞僧宝。
    如地坚牢诸神等,赞叹一切僧宝众;我末法中出家人,常住僧宝常住僧。
    僧宝僧共兴佛法,志求菩提微妙果;於浊苦恶世界中,常在如来清洁众。
    僧中或有求四果,或以证果在僧中;此等八辈诸上人,和合僧中常不断。
    或有头陀常乞食,或有山间乐寂静;乃至於微细戒中,不犯如来严命教。
    或有深广学智慧,或有息虑习诸禅;并诸集在僧众中,犹如百川归大海。
    殊胜妙宝大德僧,长养众生功德种;能与人天胜果者,无过佛法僧宝众。
    善心僧中施掬水,获福多於大海量;微尘尚可有算期,僧中施宝无有尽。
    若人当来求远离,越於生死贫穷河;应当速疾志诚心,於僧宝中树因果。
    於此最妙良福田,若有种植功德子;当来收获无边畔,犹如云中含大雨。
    施者不筹量度者,平等奉施无二心;是人方可能堪任,受人天中胜妙果。
    无量功德具庄严,大悲世尊弟子众;凡人肉眼难分别,犹如灰覆於火上。
    或有外现犯戒相,内秘无量诸功德;应当信顺崇重之,贤圣愚凡不可测。
    或有外现具威仪,或示未能舍其欲;外相人观谓凡夫,不妨内即是其圣。
    肉如四种奄罗果,生熟难分不可别;如来弟子亦如是,有戒无戒亦难辨。
    是故殷 劝诸人,不听毁骂僧宝众;若欲不沈沦苦海,常当敬重植良田。
    常欲人中受乐者,亦当供养比丘僧;勿以凡夫下劣心,分别如来弟子众。
    若有清信士女等,能於十念生信心;平等供养比丘僧,是人获得无量报。
    若於僧中起邪见,当来定堕三恶道;世尊亲自以梵音,金口弘宣诚不妄。
    宁以利刀割其舌,或以捻杵碎其身;不应一念瞠恚心,谤毁如来净僧众。
    宁以吞大热铁丸,宁使口中出猛焰;不应戏论以一言,毁骂出家清净众。
    宁以利刃自屠割,残害肢节毁肌肤;不应戏笑调凡愚,何况打骂比丘众?
    宁以自手挑两目,宁於多劫受盲生;其於习行离欲人,不应恶眼而瞻视。
    宁毁精舍及制多,宁焚七宝舍利塔;勿於僧中出恶言,诽谤如来清净众。
    毁塔之人自堕落,经无量劫受诸苦;好说众僧短长者,自堕亦引无量众。
    是故智者善思量,勿於僧中起轻慢;善自防护口业非,莫谈此持彼犯戒。
    若一恶言毁沙门,当堕泥犁受极苦;从地狱出得人身,即招聋盲 哑报。
    世间多有愚劣人,谈说僧尼诸过恶;因兹堕落恶道中,永劫沈沦没苦海。
    大悲世尊礼大众,尊敬和合大德僧;诸佛尚自致殷 ,何况凡夫轻慢众?
    世间多有信心人,崇重世尊弟子者;闻说三宝短长时,怨於僧中起邪见。
    因此退败诸善人,毁坏如来清净众;不见贤劫千世尊,是故智者应思忖。
    昔有俱迦离比丘,以一恶言骂僧众;犹落 头磨地狱,舌被犁耕数万段。
    亦有迦叶佛弟子,谤毁无量世间人;承斯恶业舍残形,还受耕舌地狱苦。
    沙门怀忿毁诸人,尚招无量口业报;何况无戒白衣人,骂僧那免堕恶道?
    是故智人不应骂,乃至草木砖瓦等;况毁清净出家人,习行离欲善法者?
    踪使欲火炽烧心,玷污尸罗清净戒;不久速能自忏除,还入如来圣众位。
    如人暂迷失其道,有目还能寻本路;比丘虽犯世尊禁,虽然暂犯还能灭。
    如人平地蹶脚时,有足还能而速起;比丘虽暂缺尸罗,虽犯不久还能补。
    犹如世间金宝器,虽破其价一种贵;木器纵然全不漏,不可比於破宝器。
    破禁比丘虽无戒,初心出家功德胜;百千万亿白衣人,功德纵多不及彼。
    出家弟子能堪任,继嗣如来末代法;万德无量在俗人,不能须臾弘圣教。
    最下犯禁破戒僧,供养由获万亿报;是故世尊赞胜因,天上人中受尊贵。
    是故殷 劝诸人,勿毁如来僧宝众;今生习恶因缘故,当来业成亦毁佛。
    缘兹身口意业支,永断世间人天种;当堕三涂恶道中,亿劫沈沦无休息。
    若於清众起正信,无有毁谤名僧罪;常能防护口业过,不谈如来僧宝众。
    若人於僧有骂罪,应须志诚速求忏;於僧勿起 慢心,来生受苦必当悔。
    如僧刹那有功德,其福不容於天地;何况经月累岁年,坚持如来严禁戒。
    是人持戒功德报,佛於一劫说不尽;况余凡俗知其边,福等虚空无有量。
    当知功德广庄严,释迦如来僧宝众;是故不听在家者,毁辱打骂出家僧。
    纵见沙门犯戒时,当宽其意勿嫌毁;如入芳丛采妙花,不应摘选枯枝叶。
    广大清净佛法海,多有持戒精修者;其中纵有犯威仪,白衣不应生毁谤。
    譬如田中新苗稼,於中亦有稗莠草;应可一种敬良田,不应拣选生分别。
    是以世尊制诸人,不听毁谤沙门众;唯当尊重生敬心,同此受胜诸天报。
    佛日灭没虽久远,僧宝连晖传法灯;犹如龙王降甘雨,大地萌芽普洽润。
    和合僧宝亦如是,雨於如来妙法雨;滋润枯渴诸群生,长养善芽功德种。
    於多劫中宿植田,得为如来弟子众;处在贤圣法海中,饮妙解脱甘露味。
    传持世尊末代教,流化十方诸国土;利益一切诸众生,令佛法轮恒不绝。
    佛法久後灭没时,伽蓝精舍毁成聚;龛塔尊像并荒凉,设欲供养难可得。
    壁画僧形不可见,何况得闻於正法?人身难得生人中,佛法难逢今已过。
    如何於妙良福田,不种当来功德种?冥路悬远不渴达,当办资粮备前所。
    善福田中不种植,当来 路乏资粮;是故诸人应善思,闻经僧中应惠施。
    依经我略赞僧宝,功德无量遍虚空;回施一切诸群生,愿共当来值弥勒。
   
    ----------------
    备注说明: 经文中之 犹落 头磨地狱 之 "   "字应为左 金 右
  本经文中之 即招聋盲 哑报 之 " 哑 "字应为 字去 "音"  加 "亚" 字

[ 本帖最后由 蔷薇子爵 于 2008-2-10 03:17 编辑 ]
沙发
引用    回帖
蔷薇子爵

初级会员

贴子 67

精华 0

积分 34

信用 0

竞猜 0

魅力 0

威望 0

现金 444 CZB

银行 0 CZB

黄金 0

比特币 0

注册时间 2008-02-10

发表于:2008-02-10 03:02:07   |  只看该作者   |  转账至  蔷薇子爵

佛说父母恩重难报经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奉 诏译
  
    香赞
   
    炉香乍热,法界蒙薰,诸佛海会悉遥闻,
    随处结祥云,诚意方殷,诸佛现全身。
   
    南无香云盖菩萨摩诃萨 (三称)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开经偈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意。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只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二千五百人,菩
    萨摩诃萨三万八千人俱。
   
    尔时,世尊引领大众,直往南行,忽见路边聚骨一堆。尔时,如来向
    彼枯骨,五体投地,恭敬礼拜。
   
    阿难合掌白言:『世尊!如来是三界大师,四生慈父,众人归敬,以
    何因缘,礼拜枯骨?』
   
    佛告阿难:『汝等虽是吾上首弟子,出家日久,知事未广。此一堆枯
    骨,或是我前世祖先,多生父母。以是因缘,我今礼拜。』
   
    佛告阿难:『汝今将此一堆枯骨分做二分,若是男骨,色白且重;若
    是女骨,色黑且轻。』
   
    阿难白言:『世尊,男人在世,衫带鞋帽,装束严好,一望知为男子
    之身。女人在世,多涂脂粉,或薰兰麝,如是装饰,即得知是女流之身。
    而今死後,白骨一般,教弟子等,如何认得。』
   
    佛告阿难:『若是男子,在世之时,入於伽蓝,听讲经律,礼拜三宝
    ,念佛名号;所以其骨,色白且重。世间女人,短於智力,易溺於情,生
    男育女,认为天职;每生一孩,赖乳养命,乳由血变,每孩饮母八斛四斗
    甚多白乳,所以憔悴,骨现黑色,其量亦轻。』
   
    阿难闻语,痛割於心,垂泪悲泣,白言:『世尊!母之恩德,云何报
    答?』
   
    佛告阿难:『汝今谛听,我当为汝,分别解说:
   
    母胎怀子,凡经十月,甚为辛苦。
   
    在母胎时,第一月中,如草上珠,朝不保暮,晨聚将来,午消散去。
   
    母怀胎时,第二月中,恰如凝酥。
   
    母怀胎时,第三月中,犹如凝血。
   
    母怀胎时,第四月中,稍作人形。
   
    母怀胎时,第五月中,儿在母腹,生有五胞。何者为五?头为一胞,
    两肘两膝,各为一胞,共成五胞。
   
    母怀胎时,第六月中,儿在母腹,六精齐开,何者为六?眼为一精,
    耳为二精,鼻为三精,口为四精,舌为五精,意为六精。
   
    母怀胎时,第七月中,儿在母腹,生成骨节,三百六十,及生毛乳,
    八万四千。
   
    母怀胎时,第八月中,生出意智,以及九窍。
    母怀胎时,第九月中,儿在母腹,吸收食物,所出各质,桃梨蒜果,
    五谷精华。
   
    其母身中,生脏向下,熟脏向上,喻如地面,有山耸出,山有三名,
    一号须弥,二号业山,三号血山。此设喻山,一度崩来,化为一条,母血
    凝成胎儿食料。
   
    母怀胎时,第十月中,孩儿全体一一完成,方乃降生。
   
    若是决为孝顺之子,擎拳合掌,安详出生,不损伤母,母无所苦。
   
    倘儿决为五逆之子,破损母胎,扯母心肝,踏母跨骨,如千刀搅,又
    彷佛似万刃攒心。
   
    如斯重苦,出生此儿,更分晰言,尚有十恩:
   
    第一. 怀胎守护恩;
    第二. 临产受苦恩;
    第三. 生子忘忧恩;
    第四. 咽苦吐甘恩;
    第五. 回乾就湿恩;
    第六. 哺乳养育恩;
    第七. 洗濯不净恩;
    第八. 远行忆念恩;
    第九. 深加体恤恩;
    第十. 究竟怜愍恩。
   
    第一.怀胎守护恩 颂曰
    累劫因缘重,今来托母胎,月逾生五脏,七七六精开。
    体重如山岳,动止劫风灾,罗衣都不挂,装镜惹尘埃。
   
    第二.临产受苦恩 颂曰
    怀经十个月,难产将欲临,朝朝如重病,日日似昏沈。
    难将惶怖述,愁泪满胸襟,含悲告亲族,惟惧死来侵。
   
    第三.生子忘忧恩 颂曰
    慈母生儿日,五脏总张开,身心俱闷绝,血流似屠羊。
    生已闻儿健,欢喜倍加常,喜定悲还至,痛苦彻心肠。
   
    第四.咽苦吐甘恩 颂曰
    父母恩深重,顾怜没失时,吐甘无稍息,咽苦不颦眉。
    爱重情难忍,恩深复倍悲,但令孩儿饱,慈母不辞饥。
   
    第五.回乾就湿恩 颂曰
    母愿身投湿,将儿移就乾,两乳充饥渴,罗袖掩风寒。
    恩连恒废枕,宠弄才能欢,但令孩儿稳,慈母不求安。
   
    第六.哺乳养育恩 颂曰
    慈母像大地,严父配於天,覆载恩同等,父娘恩亦然。
    不憎无怒目,不嫌手足挛,诞腹亲生子,终日惜兼怜。
   
    第七.洗涤不净恩 颂曰
    本是芙蓉质,精神健且丰,眉分新柳碧,脸色夺莲红。
    恩深摧玉貌,洗濯损盘龙,只为怜男女,慈母改颜容。
   
    第八.远行忆念恩 颂曰
    死别诚难忍,生离实亦伤,子出关山外,母忆在他乡。
    日夜心相随,流泪数千行,如猿泣爱子,寸寸断肝肠。
   
    第九.深加体恤恩 颂曰
    父母恩情重,恩深报实难,子苦愿代受,儿劳母不安。
    闻道远行去,怜儿夜卧寒,男女暂辛苦,长使母心酸。
   
    第十.究竟怜愍恩 颂曰
    父母恩深重,恩怜无歇时,起坐心相逐,近遥意与随。
    母年一百岁,长忧八十儿,欲知恩爱断,命尽始分离。
    』
   
    佛告阿难:『
   
    我观众生,虽绍人品,心行愚蒙,不思爹娘,有大恩德,不生恭敬,
    忘恩背义,无有仁慈,不孝不顺。
   
    阿娘怀子,十月之中,起坐不安,如擎重担,饮食不下,如长病人。
   
    月满生时,受诸痛苦,须臾产出,恐已无常,如杀猪羊,血流遍地。
   
    受如是苦,生得儿身,咽苦吐甘,抱持养育,洗濯不净,不惮劬劳,
    忍寒忍热,不辞辛苦,乾处儿卧,湿处母眠。
   
    三年之中,饮母白血,婴孩童子,乃至成年,教导礼义,婚嫁营谋,
    备求资业,携荷艰辛, 苦百倍,不言恩惠。
   
    男女有病,父母惊忧,忧极生病,视同常事。
   
    子若病除,母病方愈。
   
    如斯养育,愿早成人。
   
    及其长成,反为不孝。
   
    尊亲与言,不知顺从,应对无礼,恶眼相视。
   
    欺凌伯叔,打骂兄弟,毁辱亲情,无有礼义。
   
    虽曾从学,不遵范训,父母教令,多不依从,兄弟共言,每相违戾。
   
    出入来往,不启尊堂,言行高傲,擅意为事。
   
    父母训罚,伯叔语非,童幼怜愍,尊人遮护,渐渐成长,狠戾不调,
    不伏亏违,反生瞠恨。
   
    弃诸亲友,朋附恶人,习久成性,认非为是。
   
    或被人诱,逃往他乡,违背爹娘,离家别眷。
   
    或因经纪,或为政行,荏苒因循,便为婚娶,由斯留碍,久不还家。
   
    或在他乡,不能谨慎,被人谋害,横事钩牵,枉被刑责,牢狱枷锁。
   
    或遭病患,厄难萦缠,囚苦饥羸,无人看待,被人嫌贱,委弃街衢。
   
    因此命终,无人救治,膨胀烂坏,日暴风吹,白骨飘零。
   
    寄他乡土,便与亲族,欢会长乖,违背慈恩,不知二老,永怀忧念,
    或因啼泣,眼暗目盲;或因悲哀,气咽成病;或缘忆子,衰变死亡,
    作鬼抱魂,不曾割舍。
   
    或复闻子,不崇学业,朋逐异端,无赖粗顽,好习无益,斗打窃盗,
    触犯乡闾,饮酒樗蒲,奸非过失,带累兄弟,恼乱爹娘,晨去暮还,
    不问尊亲,动止寒温,晦朔朝暮,永乖扶侍,安床荐枕,并不知闻,
    参问起居,从此间断,父母年迈,形貌衰羸,羞耻见人,忍受欺抑。
   
    或有父孤母寡,独守空堂,犹若客人,寄居他舍,寒冻饥渴,曾不知闻。
   
    昼夜常啼,自嗟自叹,应奉甘旨,供养尊亲。
   
    若辈妄人,了无是事,每作羞惭,畏人怪笑。
   
    或持财食,供养妻儿,忘厥疲劳,无避羞耻;妻妾约束,每事依从,
    尊长瞠呵,全无畏惧。
   
    或复是女,适配他人,未嫁之时,咸皆孝顺;婚嫁已讫,不孝遂增。
   
    父母微瞠,即生怨恨;夫婿打骂,忍受甘心,异姓他宗,情深眷重,
    自家骨肉,却以为疏。
   
    或随夫婿,外郡他乡,离别爹娘,无心恋慕,断绝消息,音信不通,
    遂使爹娘,悬肠挂肚,刻不能安,宛若倒悬,每思见面,如渴思浆,
    慈念後人,无有休息。
   
    父母恩德,无量无边,不孝之愆,卒难陈报。
    』
   
    尔时,大众闻佛所说父母重恩,举身投地, 胸自扑,身毛孔中,悉
    皆流血,闷绝 地,良久乃苏,高声唱言:『苦哉,苦哉!痛哉,痛哉!
    我等今者深是罪人,从来未觉,冥若夜游,今悟知非,心胆俱碎,惟愿世
    尊哀愍救援,云何报得父母深恩?』
   
    尔时,如来即以八种深重梵音,告诸大众:『汝等当知,我今为汝分
    别解说:
   
    假使有人,左肩担父,右肩担母,研皮至骨,穿骨至髓, 须弥山,
    经百千劫,血流决踝,犹不能报父母深恩;
   
    假使有人,遭饥馑劫,为於爹娘,尽其己身,脔割碎坏,犹如微尘,
    经百千劫,犹不能报父母深恩;
   
    假使有人,为於爹娘,手执利刀,剜其眼睛,献於如来,经百千劫,
    犹不能报父母深恩;
   
    假使有人,为於爹娘,亦以利刀,割其心肝,血流遍地,不辞痛苦,
    经百千劫,犹不能报父母深恩;
   
    假使有人,为於爹娘,百千刀戟,一时刺身,於自身中,左右出入,
    经百千劫,犹不能报父母深恩;
   
    假使有人,为於爹娘,打骨出髓,经百千劫,犹不能报父母深恩;
   
    假使有人,为於爹娘,吞热铁丸,经百千劫,遍身焦烂,犹不能报父
    母深恩。』
   
    尔时,大众闻佛所说父母恩德,垂泪悲泣,痛割於心,谛思无计,同
    发声言,深生惭愧,共白佛言:『世尊!我等今者深是罪人,云何报得父
    母深恩?』
   
    佛告弟子:『欲得报恩,为於父母书写此经,为於父母读诵此经,为
    於父母忏悔罪愆,,为於父母供养三宝,为於父母受持斋戒,为於父母布
    施修福,若能如是,则得名为孝顺之子;不做此行,是地狱人。』
   
    佛告阿难:『不孝之人,身坏命终,堕於阿鼻无间地狱。此大地狱,
    纵广八万由旬,四面铁城,周围罗网。其地亦铁,盛火洞然,猛烈火烧,
    雷奔电烁。烊铜铁汁,浇灌罪人,铜狗铁蛇,恒吐烟火,焚烧煮炙,脂膏
    焦燃,苦痛哀哉,难堪难忍,钩竿枪槊,铁锵铁串,铁槌铁戟,剑树刀轮
    ,如雨如云,空中而下,或斩或刺,苦罚罪人,历劫受殃,无时暂歇,又
    令更入余诸地狱,头戴火盆,铁车碾身,纵横驶过,肠肚分裂,骨肉焦烂
    ,一日之中,千生万死。受如是苦,皆因前身五逆不孝,故获斯罪。』
   
    尔时,大众闻佛所说父母恩德,垂泪悲泣,告於如来:『我等今者,
    云何报得父母深恩?』
   
    佛告弟子:『欲得报恩,为於父母造此经典,是真报得父母恩也。能
    造一卷,得见一佛;能造十卷,得见十佛;能造百卷,得见百佛;能造千
    卷,得见千佛;能造万卷,得见万佛。是等善人,造经力故,是诸佛等,
    常来慈护,立使其人,生身父母,得生天上,受诸快乐,离地狱苦。』
   
    尔时,阿难及诸大众、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侯罗伽、人、非
    人等、天、龙、夜叉、乾闼婆、及诸小王,转轮圣王,是诸大众闻佛所言
    ,身毛皆竖,悲泣哽咽,不能自裁,各发愿言:我等从今尽未来际,宁碎
    此身犹如微尘,经百千劫,誓不违於如来圣教;宁以铁钩拔出其舌,长有
    由旬,铁犁耕之,血流成河,经百千劫,誓不违於如来圣教;宁以百千刀
    轮,於自身中,自由出入,誓不违於如来圣教;宁以铁网周匝缠身,经百
    千劫,誓不违於如来圣教;宁以 碓斩碎其身,百千万段,皮肉筋骨悉皆
    零落,经百千劫,终不违於如来圣教。』
   
    尔时,阿难从於坐中安详而起,白佛言:『世尊,此经当何名之?云
    何奉持?』
   
    佛告阿难:『此经名为父母恩重难报经,以是名字,汝当奉持!』
   
    尔时,大众、天人、阿修罗等,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作
    礼而退。
   
   
    经赞
   
    南无阿密栗帝,多婆曳娑诃。(三称)
   
    世尊礼骨,阿难问因,佛说过去父母身,功恩大无伦,垂教後人,众
    生可问津。
   
    南无报恩德菩萨摩诃萨
   
    摩诃般若波罗密
   
   
   
    回向偈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板凳
引用    回帖
蔷薇子爵

初级会员

贴子 67

精华 0

积分 34

信用 0

竞猜 0

魅力 0

威望 0

现金 444 CZB

银行 0 CZB

黄金 0

比特币 0

注册时间 2008-02-10

发表于:2008-02-10 03:02:34   |  只看该作者   |  转账至  蔷薇子爵

佛 说 菩 萨 内 戒 经

刘宋三藏求那跋摩 译
  
    佛以十五日说戒时,文殊师利正衣服,以头脑著佛足,起长跪白佛言
    :「若有初发意菩萨,於道於俗当用何等功德,以开化一切众生,使
    各得成其功德,惟佛当以沤和拘舍罗,为我曹分别说之。」
   
    佛言:「善哉善哉!文殊师利!若所问甚深甚深,多所过度多所安隐
    ,若谛听谛受,吾当为说若具说其要,各自以意施行之。」
   
     诸在会者,及文殊师利皆言:「受教。」
   
    佛言:「当先三自归三尊,当言:『某,自归佛、自归法、自归比丘
    僧、自归菩萨、自归摩诃萨、自归文殊师利菩萨、自归摩诃般若波罗
    蜜;某身作恶、口言恶、意念恶,不知故作,後不复作;菩萨十万劫
    常行四等心,某从十万劫以来,身作恶、口言恶、意念恶,不知故作
    ,後不复作;某先世时不行菩萨道,今适行菩萨道以弃恶故,从今以
    往昼夜作善,不敢复犯诸恶。』
   
    波蓝质兜波,初发意菩萨当行六波罗蜜,何谓六?
     第一檀波罗蜜:布施意行;
    第二尸波罗蜜:持戒意行;
     第三羼提波罗蜜:忍辱意行;
    第四惟逮波罗蜜:精进意行;
    第五禅波罗蜜:一心意行;
     第六般若波罗蜜:智慧意行。
   
    若见人分檀布施,正心代其欢喜、若见人持戒,正心代其欢喜、若见
    人忍辱,正心代其欢喜、若见人精进,正心代其欢喜、若见人坐禅,
    正心代其欢喜、若见人智慧说经,正心代其欢喜。
   
   
    菩萨当知三愿乃为菩萨,何谓三?
    一愿我当作佛,我当作佛时,令国中无有三恶道者,皆有金银水精琉
    璃七宝,人民寿无极,皆自然饭食衣被,五乐倡妓宫殿舍。
    二愿我往生阿弥陀佛前。
    三愿我世世与佛相值,佛当授我*。
    *字为别上加草头
   
    是为三愿,合会为千五戒,具菩萨所当奉行。和 名明师,阿只利名
    文殊师利,前已过去菩萨,皆从波蓝质兜波发意,菩萨道自致得作佛
    ,无有菩萨亦无有佛,是故当行菩萨道当作佛。
   
    菩萨入塔寺有五事:入塔寺不得著屐入塔寺、不得持 盖入塔寺、当
    礼佛 塔三匝入塔寺、若见不净污秽当扫弃入塔寺、见诸沙门皆当作
    礼。
   
    菩萨行道路有二事:若天热若雨时,见有树木屋舍,当让人先坐、若
    见井水泉水,若见人持水当让人饮,若见大溪水极自饮。是为二事。
   
    菩萨得人饮食时有三事:视上下皆令等,若不等得当分令等、饭已得
    水饮当让上座先饮、若饭已不得先起去,当与众人俱起。是为十法则
    。
   
    第一时南无佛,今受尸罗四十七戒,何谓四十七?
    一者菩萨不得杀生,身口意不得念杀生,念杀生者不得为菩萨也、
    二者菩萨不得盗他人财物、
    三者菩萨不得  他人妇女、
    四者菩萨不欺怠人、
    五者菩萨不得饮酒、
    六者菩萨不得两舌、
    七者菩萨不得恶口、
    八者菩萨不得妄言、
    九者菩萨不得绮语、
    十者菩萨不得嫉妒、

    十一者菩萨不得瞠恚、
    十二者菩萨不得痴疑、
    十三者菩萨不得信邪魔道、
    十四者菩萨不得持恶行教人、
    十五者菩萨当广方便益布施、
    十六者菩萨不得悭贪、
    十七者菩萨不得贪利他人财物、
    十八者菩萨不得邪心贼害人、
    十九者菩萨不得谗击人、
    二十者菩萨不得挝捶人、
    二十一者菩萨不得掠取良民作奴婢、
    二十二者菩萨不得贩卖奴婢、
    二十三者菩萨不得卖妻子与人、
    二十四者菩萨不得男子更相 戏、
    二十五者菩萨不得至博戏 女舍、
    二十六者菩萨不得至黄门家、
    二十七者菩萨不得相欺诈、
    二十八者菩萨不得持重秤侵人、
    二十九者菩萨不得持轻秤欺人、
    三十者菩萨不得持大斗侵人、
    三十一者菩萨不得持小斗欺人、
    三十二者菩萨不得持长尺侵人、
    三十三菩萨不得持短尺欺人、
    三十四者菩萨不得断弃牛马五阴、
    三十五者菩萨不得卖牛马、
    三十六者菩萨不得卖象马、
    三十七者菩萨不得卖骡驴、
    三十八者菩萨不得卖猪羊、
    三十九者菩萨不得卖鸡犬畜生、
    四十者菩萨不得卖经法、
    四十一者菩萨不得至邪魔道家、
    四十二者菩萨不得至担死人种家、
    四十三者菩萨不得入死丧家、
    四十四者菩萨不得入酒舍、
    四十五者菩萨不得入羹饭舍、
    四十六者菩萨得人饭时心念言:『我何时当布施与人,令饱满如我今日。』、
    四十七者菩萨相见心当欢喜,如见父母兄弟,见他人亦尔无有异,若
    见人作菩萨道行,当等心视之,不得言某人善某人恶。是为四十七戒
    具菩萨。
   
    身口意不得犯十恶,不得教他人犯,亦不得劝勉人犯之。昼夜思惟我
    持是戒坚住不动,会当得三术:一者得阿惟越致;二者得阿惟颜;三
    者当得作佛。
   
    第二时南无佛,今受羼阿惟越致法四门,何谓四?
    佛二十因缘、法二十因缘、身二十因缘、摩诃般若般罗蜜二十因缘。
   
   
    何谓佛二十因缘?
    是为佛多陀阿伽度阿罗呵三耶三佛陀术 ,发心所念,天眼洞视,预
    知他人心中所念,遮兰那身口心所行三般术 ,遮兰那三般是三盖,
    乃成须迦头,须迦头是泥洹,由迦庇多,世间之父阿耨多罗天上天下
    无有在上者,浮溜沙,勇猛男子,昙摩沙罗祁,昙摩者法,沙罗祁者
    驭法世,多提和摩耨沙那教天上天下人佛陀,波迦和,正蹈地足下平
    ,行时直举足,手足指间网相连,紫磨金色,两手两肩项上有浮肉,
    颊车如师子,四十齿正白平,出舌入耳入目入鼻,自覆面肉髻,是为
    佛二十种因缘。
   
    何为法二十因缘?
    阿术 本痴,僧迦罗所为,惟然那知众事,那摩留波,那摩名留波,
    明所见,沙罗耶多那,福罪法来至波利,眼耳鼻口身意痛痒和檀那若
    病未差时和毒痛若病已差快痛三根,那迦摩怛那,波和怛那,惟波和
    怛那,男子女人所爱乐,愿欲作天作人,愿令我身富贵无有极,沤波
    他那师,使弟子授教作波和,其事成耶祁天下人生, 罗摩罗那, 
    老,摩罗那死,是为十二因缘生死。
   
    四意何谓四?身意念、痛痒意念、心意念、法意念,是为四意念。
   
    四神足,欲精进意慧是为四神足。
   
    是为法二十种因缘。
   
   
    何谓身二十因缘?
   
    三事身所作,何谓三?
    杀、盗、 。身自不杀不得教人杀、身自不盗不得教人盗、身自不 
    不得教人 。
   
    四事口所作,何谓四?
    两舌、恶口、妄言、绮语。口自不两舌不得教人两舌、自不恶口不得
    教人恶口、自不妄言不得教人妄言、自不绮语不得教人绮语。
   
    三事意所作,何谓三?
    嫉妒、瞠恚、痴疑。意自不嫉妒不得教人嫉妒、意自不瞠恚不得教人
    瞠恚、意自不痴疑不得教人痴疑。
   
    身口意不得犯是十事,不得教人犯。是为身口意法二十种因缘。
   
   
    何谓摩诃般若般罗蜜二十因缘?
    先世所念欲令一切天下人皆作佛,欲令一切天下人皆洞视,欲令一切
    天下人皆彻听,波罗质然知人意,欲令一切天下人皆知人意,阿耨沙
    耶阿耨沙耶然那,知一切天下人意所念,欲令一切天下人皆知一切人
    意所念,因利耶波利浮利耶然那,眼耳鼻舌身意因利,佛所知欲令一
    切天下人皆知,佛现威神然那,欲令一切天下人皆知,摩诃迦留祁那
    ,佛慈心念一切天下人,欲令一切天下人萨和浮然那,皆知一切天下
    人事,欲令一切天下人皆知一切人事,阿那恕罗然那,佛智慧一切天
    下鬼神天神龙神皆不能禁制,欲令一切天下人皆知是智慧,是为摩诃
    般若波罗蜜二十种因缘。
   
    合会为八十种因缘阿惟越致菩萨法。以过去当来今现在菩萨,是为八
    十种因缘皆合会,是为菩萨法。
   
   
    第三时南无佛,今受惟逮法二十因缘,行之自知宿命。何谓二十?
   
    有五因缘多福,何谓五?









    檀那福多、尸福多、念福多、所作善无量福多、治正塔寺无量福多。
    是五多福。
   
    有五因缘护身,何谓五护?
    身护、口护、意护、尸护、戒护,是为五因缘护身。
   
    菩萨有五意,何谓五?
    尸意、好心善意、布施意、念善道意、慧意,是为五意。
   
    合会为二十种因缘,行之自知宿命,乃致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何谓
    阿耨多罗,天上天下无有在其上者。
   
   
    第四时南无佛,今受四禅法,何谓禅法?
    菩萨坐禅一心念佛,佛空无所有,意便不复念贪 五所欲,已无贪 
    五所欲,便得一禅、菩萨坐禅一心念法,法亦空无所有,意便无瞠恚
    痛痒,已无瞠恚痛痒,如是便得二禅、菩萨坐禅一心念摩诃般若波罗
    蜜,亦空无所有,意便无愚痴,如是便得三禅、菩萨已得三禅,诸恶
    已尽无所复念,意清净不动不摇,便得四禅,一心不复转自然得五旬
    ,是为菩萨行禅法。
   
   
    第五时南无佛,今受般若三昧法,何谓三昧法?
    菩萨三昧慈哀一切十方诸天人民,父母兄弟妻子,怨家债主泥犁薜荔
    畜生,诸在厄难勤苦人及非人,萨和萨,皆欲令解脱勤苦,得出生人
    道,奉行六波罗蜜阿耨多罗三耶三菩心,是为菩萨三昧法;菩萨三昧
    等心,护一切十方诸天人民,父母兄弟妻子,怨家债主泥犁薜荔畜生
    中人及非人,萨和萨,皆欲令解脱勤苦富乐安隐,发阿耨多罗三耶三
    菩心,是为菩萨三昧法;菩萨三昧等意,慈心哀愍念一切十方诸天人
    民,父母兄弟妻子,怨家债主泥犁薜荔畜生中人及非人,萨和萨,视
    之护之如母亲护赤子,一切平等无有异意,已平等是为三昧法;从是
    自然得五旬菩萨,坐起昼夜思惟常当平心等意,尔乃为菩萨三昧法。
   
   
    第六时南无佛,南无菩萨,南无摩诃萨,今受三昧法如菩萨摩诃萨,
    今我持心所作当如虚空,今持虚空作平,是故行菩萨道,持心视天下
    万民如一,当如视父母兄弟妻子无异,当等心视之。今我欢喜为十方
    天下人民作善,是为文殊师利菩萨三昧,持是三昧戒具者,文殊师利
    菩萨当来与共语,持是三昧戒具者,是为诸菩萨中最尊,是为文殊师
    利,菩萨三昧菩萨摩诃萨,文殊师利三昧菩萨坐欲起时,叉手念腹中
    所愿言,我是菩萨摩诃萨,文殊师利菩萨我所作分檀布施用,是故我
    得菩萨道,若人从菩萨求目,菩萨当以目与之;若人从求身,菩萨以
    身与之;若人求财物,菩萨当以财物与之;常当念言,我是菩萨,文
    殊师利亦是菩萨,今我当谛持是身与不妄;菩萨常当念使十方天下人
    民安隐富乐,如使十方人民勤苦,我当念令安隐富乐解脱。菩萨当谛
    持身法行菩萨道,菩萨当急欲作沙门,当持禅波罗蜜,我急当至阿弥
    陀佛所,我持是三昧,急欲与水精琉璃金银共会相娱乐,文殊师利,
    菩萨和 名阿提波罗,阿耨名阿提调。
   
   
    第七时南无佛,南无法,南无比丘僧,南无诸摩诃萨,南无洹那鸠溜
    菩萨,三昧道住止,是故念十方天下人民,若在冥中者,我何时当作
    大光明如日月,为十方人民作光明,如菩萨当为十方天下人民作大光
    明,是三昧谛持心,当正要安心平心,当为十方天下人民,如日月作
    光明,是菩萨三昧道,当为十方天下人民,心作平,今十方有菩萨十
    方菩萨行三昧,适等用是月三昧,如他菩萨亦用是三昧,如洹那鸠溜
    菩萨问释迦文佛,是三昧云何,释迦文佛默然无语。洹那鸠溜复问三
    昧,释迦文佛复无所语。洹那鸠溜菩萨自念佛何等心,洹那鸠溜知佛
    心,洹那鸠溜便起往为佛作礼,洹那鸠溜便挝 椎,十方三昧菩萨皆
    来会,六万菩萨皆前为佛作礼已皆坐,洹那鸠溜问佛:『当为十方天
    下人民平心三昧,名为何等为月三昧?』佛语:『六万菩萨皆平心已
    平心,诸拘楼檀皆动摇不能住持,佛威神安天下,是三昧名月三昧,
    已得闻是三昧者,皆当平心行之。
   
   
    第八时南无佛,南无法,南无比丘僧,南无诸菩萨,南无摩诃萨,南
    无文殊师利菩萨,我自念命前世时已行菩萨道,自念我已奉事三百亿
    佛,自念我前世为菩萨时,常以慈悲喜护之心,愍伤一切人非人及 
    飞蠕动之类,恒为之感痛,我常以经道劝励开导之,使得入正法,远
    去恶为善,耳不受善恶之声,眼不视好丑之色,鼻不嗅臭香之气,口
    不尝五味之味,身不求 细之饰,意不求可欲之欲,我自断六,我自
    断三六事不得起,耳得定不闻善恶之声,眼得定不视好丑之色,鼻得

    定不嗅臭香之气,口得定不贪著五味之味,身得定不知寒温之痛痒,
    意得定无复往来之思想。身行檀波罗蜜但欲布施,眼为尸波罗蜜但欲
    持戒,耳为羼提波罗蜜但欲忍辱,鼻为惟逮波罗蜜但欲精进,口为禅
    波罗蜜但欲一心,意为般若波罗蜜但欲智慧,我当以是六事救济施惠
    一切,我今来生复得见佛经戒,复得奉事三尊,我今当复以六事教化
    一切,广利法门开导众人使成大道,为一切人非人作唱导,时当死死
    不犯净戒,时当死死不为欲惑,时当死死不为可不可动,是我本愿,
    人来索身当以与之,制其所索我不逆也,是为菩萨。九时之戒以平等
    心持之,是为持戒,所以尔者,我为十方诸佛故,我为诸经法故,我
    为诸比丘僧故,我为诸菩萨摩诃萨故,我为十方天下人非人, 飞蠕
    动之类故,我持是诸事忧念众生,以故我今得菩萨,道行诸菩萨法,
    是故菩萨道难值难闻,闻之者皆得阿惟越致,我今持我身命,归十方
    诸佛,一心不复退转。
   
   
    第九时南无佛,南无法,南无比丘僧,南无诸菩萨,南无摩诃萨,南
    无文殊师利菩萨,菩萨道难,我以身命救济一切众生无所爱惜,菩萨
    不作罪亦不畏罪,宿命到来怨家债主至,菩萨欢喜毕罪亦不怖惧,菩
    萨持法如法持戒如戒,菩萨以信故得作佛,菩萨博读众经,悉入诸道
    顺化众生,菩萨常行慈心,言语懦软不中伤人意,菩萨与妻子并居,
    如养怨家,常护其意,菩萨视女人如虎狼师子如毒蛇,菩萨不畏爱欲
    ,不能动菩萨意,菩萨舍欲故,爱欲不能得沾污,菩萨清净之行如莲
    华不於高山陆地生也,菩萨於爱欲中生如莲华,虽於泥中生不为泥涂
    所污也,菩萨戒内不戒外也,外行如地内戒如水,水以清净懦软为行
    ,地以多容多受为功德也,一切百草树木皆从地得生长,一切万物皆
    从水得生活,是故菩萨功德如地如水,菩萨山居独处亦不恐惧,菩萨
    虽居家畜养妻子,常如独处恬然安定,无复痛痒思想之念,以故菩萨
    功德尊大巍巍堂堂,无端无底无边无限,功德难称难量,是为菩萨十
    时之戒。菩萨常行四等心,平等无异,已信功德便得一住,已得一住
    便得二住,已得二住便得三住,已得三住便得四住,已得四住便得五
    住,已得五住便得六住,已得六住便得七住,已得七住便得八住,已
    得八住便得九住,已得九住便得十住,已得十住便得作佛,便度一切
    众生,是为菩萨积累功德自致得道,其有人随我讽诵是经者,既欲诸
    恶得佛疾也。见者闻者一时欢喜者,既却己身无央数之罪,令得十住
    信心,以致得道,常当以月十五日一日一夜诵读是经,其福盖於三界
    中,莫作限碍缚著之行,是则远离功德,不为菩萨道也。
   
   
    第十时南无佛,南无法,南无比丘僧,南无诸菩萨,南无檀那鸠溜菩
    萨,南无文殊师利菩萨,菩萨当慈心愍念一切人民,见贫者富者豪者
    贵者卑贱者,强健羸瘦怯弱者,心常念之欲使齐等,常愿使十方平如
    水无山 ,人民贫富等等无异,寿命长短等等无异,豪贵卑贱等等无
    异,求道同心,常愿俱发大乘之业,一切人非人,皆发无上正真之道
    ,悉有智慧,悉行布施无有悭贪,悉持经戒,悉能忍辱,皆能精进,
    一心入定,见化三昧皆有沤和拘舍罗,见迷惑者,愿使之疾见正道,
    阴冥者得睹光明,疾者皆使除愈,强健各现色力,陆行愿使人马车牛
    肥壮,人手足筋力强健财物安隐,船行者东西南北上水下水各得其愿
    ,船车安隐,帆行调利,贾市百倍千倍万倍,住止得处卖买便利,贵
    贱各得所愿,居家者妻子父母公妪皆使安隐,水火盗贼疾县官无有,
    居官者常得安隐,发心爱育人民,家人富饶无有贫穷忧厄苦剧者,是
    为菩萨十一时戒平等之行,善男子善女人闻是欢喜,皆得阿惟越致,
    诸天神地神山神皆来侍卫带是经者,一切灾害不敢干犯,是为菩萨已
    得神通。
   
   
    第十一时南无佛,南无法,南无比丘僧,南无诸菩萨摩诃萨,南无文
    殊师利菩萨,菩萨从一数二随三止四观五还六净,以次得道,得须陀
    洹,得斯陀含阿那含,得阿罗汉辟支佛,皆不於中住得佛道,现三十
    二相八十种好紫金色,十种力,四无所畏,十八法不共,八种大音声
    ,亦不於中住,菩萨发大乘之业,以僧那僧涅度脱一切人非人,以波
    罗蜜示现人,以慈悲喜舍救济众人,菩萨以懦软伏诸刚强,菩萨以沤
    和拘舍罗和合众人,菩萨以谦恭慈仁安慰众人,菩萨以和悦欢喜降伏
    诸恶逆,菩萨以道力度诸愚痴,菩萨以贞洁度诸爱欲,菩萨以大慈愍
    念众生,菩萨以省约绝诸财宝,菩萨以清净断诸醉酒,菩萨以讷言正
    心口忍辱,菩萨以经行立於精进,菩萨以少食绝於睡卧,菩萨以无欲
    轻身强健,菩萨以无瞠怒养於道德,菩萨以无嫉妒合聚众人,菩萨以
    功德归流一切人非人,是菩萨十二时戒平等之行,救济一切众生是为
    飞行菩萨功德具,有善心好意乐闻是经,讽诵读是者,是为十住阿惟
    颜,菩萨入水不沈入火不烧,索头与头,索眼与眼,索耳与耳,丐鼻
    与鼻,投身虎口不惜身命,是为菩萨大士尊贵功德,难称难量无端无
    底,无边无限不可度量,各尊承世尊经戒,以自卫身行,与是经合者
    ,举止得所善加精进,善远诸恶莫犯是,犯是者非为菩萨也,是为菩
    萨具足正戒,一生补处旦暮朝晡当得作佛,光明相好已皆照现,是为
    功德成满诸善已现威神具悉,一切皆敬伏无敢当菩萨者。」
   
    佛说菩萨功德十二时正戒竟,文殊师利菩萨及诸来会神通菩萨,飞行
    菩萨,成就菩萨,现化菩萨,及八方上下诸菩萨,#陀和菩萨,罗邻
    #字为左风右 
    那竭菩萨, 越兜菩萨,那迦达菩萨,深弥菩萨,摩诃须菩萨,和菩
    萨,因提达菩萨,和转稠菩萨等,合七万二千人,皆大踊跃欢喜,各
    现光明展转相照,各各起正衣服,前以头脑著地,为佛作礼。第十二
    时佛说菩萨戒十二时竟,文殊师利白佛言:「菩萨用何功德是十住,
    惟愿天中天,分别说之。」
   
    佛言:「善哉善哉!文殊师利!菩萨摩诃萨多所爱念,多所安隐,吾当
    为汝具说其要,谛听谛受。」
   
    文殊师利言:「受教。」
   
    佛言:「有十住菩萨功德,各有高下自有次第。」文殊师利言:「何
    等为十,一住波蓝质兜波菩萨法住。」佛言:「上头见师端正无比,
    视面色无有厌无有逮者,尊贵无有能过者,所教授无有能 者,见佛
    威神仪法如是,便稍入佛道中转导之,皆随其意教度脱之,见勤苦者
    皆愍伤之,稍稍解晓佛语信向之,新发起意学佛道悉欲得了知,佛智
    十难处悉欲逮得之,何等为十难处,佛十种力是,一者当供养佛,二
    者当随其所乐当教语之,三者所生处皆尊贵,四者天上天下无有能及
    者,五者佛智慧逮得,六者世世所生处,得见无央数佛,七者佛经悉
    逮得,八者悉过度诸生死,九者令脱去不久,十者悉度脱十方人。」
   
    「二住何等为阿 浮菩萨法住?」佛言:「有十意,念十方人等,何
    等为十意,一者念世间善,二者洁净心,三者皆安隐,四者柔软心,
    五者悉爱等,六者心念但欲布施与人,七者心悉当护,八者念人与我
    等身无异,九者心念十方人我视如师,十者心念十方人视如佛,阿 
    浮菩萨法当多学经,多学经已当独处山,独处山当与善师从事,与善
    师从事当在善师边,当易使当随时,随时所作为勇,所作既为勇当学
    入慧,中心所受法当悉持,既悉持,悉持法当不忘也,既不忘者当安
    隐处山,何以者何,益於十方人故。」
   
    「三住何等为喻阿 菩萨法住者?」佛言:「入於诸法中,用十事,
    何等为十事?一者诸所有皆无常,二者诸所有皆勤苦,三者诸所有皆
    虚,四者诸所有皆非我所,五者诸所有皆无主,六者诸所有皆无利也
    ,七者诸所有皆无所止,八者诸所有皆无所处,九者诸所有皆无所著
    ,十者一切无所有诸法,悉入一法中,一法悉入诸法中,是为喻阿 
    菩萨教法。」
   
    「四住何等为阎摩期菩萨法住者?」佛言:「常愿於佛处生,有十事
    ,一者不复还,二者多深思於佛,三者深思於法,四者念比丘僧视十
    方人,五者思惟万物皆无所有,六者十方佛刹皆虚空,七者宿命所作
    了无所有,八者所有如幻皆虚空,九者诸所勤苦无所有,十者泥洹虚
    空亦无所有,用是故生於佛法中,是为阎摩期菩萨教法。」
   
    「五住何等为波喻三般菩萨法住者?」佛言:「所信功德悉度十方人
    ,有十事,一者悉护十方人,二者悉念十方人善,三者悉念十方悉令
    安隐,四者悉爱十方人,五者悉哀念十方人,六者悉念十方人莫使作
    恶,七者悉引十方人著菩萨道中,八者悉清净於十方人,九者悉度脱
    十方人,十者悉使十方人般泥洹,是为波喻三般菩萨教法。」
   
    「六住何等为阿者三般菩萨法住者?」佛言:「有十法深哀愍心,一
    者用人说佛善恶心无有异,二者说经法善恶心无有异,三者说菩萨善
    恶心无有异,四者求菩萨道人共相道善恶心无有异,五者人言十方人
    有多少心无有异,六者睹十方人展转相道善恶心无有异也,七者中有
    人说言十方人,易脱难脱心无有异,八者若有人说法多少心无有异,
    九者人说有法坏心无有异,十者有法处无法处心无有异,是为阿者三
    般菩萨教法。」
   
    「七住何等为阿惟越致菩萨法住者?」佛言:「有十事,坚住不动,
    一者言有佛无佛不动还,二者有法无法不动还,三者有菩萨无菩萨不
    动还,四者有求索菩萨无求索菩萨道者不动还,五者持法得不动还,
    六者有诸过去佛无诸过去佛不动还,七者有诸当来佛无诸当来佛不动
    还,八者有现在佛无现在佛不动还,九者佛智慧尽不尽不动还,十者
    当来过去现在世事呼若动不动还,是为阿惟越致菩萨教法。」
   
    「八住何等为鸠摩罗浮童男菩萨法住者?」佛言:「菩萨於十事中住
    ,一者身所行口所言心所念悉净洁,二者无有能长短者,三者心一返
    念在所欲生何所,四者十方人知谁慈心者,五者十方人所信用悉知,
    六者十方人若干种悉知,七者十方人所作为悉知,八者十方诸佛刹土
    成败悉知,九者得神足念飞在所至到,十者诸悉净洁,是为鸠摩罗浮
    童男菩萨教法。」
   
    「九住何等为喻罗 菩萨法住者?」佛言:「用十事得,一者十方人
    所出生悉知,二者十方人所系恩爱悉知,三者十方人所念本末所来悉
    知,四者十方人所住宿命所趣向悉知,五者若干种诸法悉知,六者十
    方人所念若干种变化悉知,七者诸佛刹善恶败坏悉知,八者过去当来
    现在无央数世事悉知,九者十方人等不等悉知,十者教授十方人说虚
    空法悉知,是为喻罗 菩萨教法。」
   
    「十住何等为阿惟颜菩萨法住者?」佛言:「菩萨入於十智中能分别
    知,有十事,一者何因当感动十方诸佛刹中,二者当明无央数佛刹中
    ,三者我日日当署置无央数佛刹中菩萨,四者我日日当度脱无央数佛
    刹中人民,五者我当安隐无央数佛刹中众生,六者十方人莫不闻我声
    欢喜得度脱者,七者悉念十方人民使得佛道,皆舍家作沙门,八者十
    方人所思想善恶我悉知之,九者十方人我悉当内著佛道中,悉使发菩
    萨意,十者十方人我悉当度脱,是阿喻罗 菩萨,了不能及知阿惟颜
    身所行口所言心所念所作为,了不能及知阿惟颜菩萨事,亦不能知神
    足念,不能知飞行,亦不能逮知阿惟颜菩萨当来过去今现在事,是为
    阿惟颜菩萨教。」
   
   
     回向文
    愿以此功德 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 下济三涂苦
    普愿尽法界 沈溺诸有情 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
    同生极乐国
4楼
引用    回帖
蔷薇子爵

初级会员

贴子 67

精华 0

积分 34

信用 0

竞猜 0

魅力 0

威望 0

现金 444 CZB

银行 0 CZB

黄金 0

比特币 0

注册时间 2008-02-10

发表于:2008-02-10 03:02:48   |  只看该作者   |  转账至  蔷薇子爵

佛 说 戒 消 灾 经

吴月支优婆塞支谦译
  
    闻如是:
   
    一时,佛在舍卫国。
   
    尔时有一县皆奉行佛五戒十善,一县界无酿酒者,中有大姓家子欲远贾贩
    ,临行父母语其子言:「汝勤持五戒,奉行十善,慎莫饮酒,犯佛重戒
    。」受戒而行,到他国,见故同学亲友相得欢喜,归出蒲萄酒,欲共饮
    之,辞曰:「吾国土奉佛五戒,无敢犯者,饮酒後生为人愚痴,不值见
    佛,且辞亲行,父母相戒,以酒蒸仍违教犯戒,罪莫大也。知识区区别
    久会同,心虽喜悦,不宜使吾犯戒,违亲教也。」主人言:「吾与卿同
    师,恩则兄弟,吾亲则是子亲,父母相饮,岂可违之,若吾在卿家,必
    顺子亲。」事不获已,乃听饮之,醉卧三日,醒悟心悔惧怖,事讫还家
    ,具首於亲,父母报言:「汝违吾教,加复犯戒,乱法之渐,非孝子也
    ,无得说之。」为国作先,便以所得物逐令出国,无宜留此。子以犯戒
    ,为亲所逐,乃到他国,住客舍家,主人所事三鬼神能作人现对面饮食
    与人语言,主人事之积年疲劳,居财空尽,而家疾病死丧不绝,患厌此
    鬼私共论之,鬼知人意,而患苦之,鬼自相共议,此人财产空讫,正为
    吾人耳,未曾有益,令相厌患,宜求珍宝以施与之,令其心悦,便行盗
    他方国主库藏好宝,积置园中,报言:「汝事吾历年,勤苦甚久,今欲
    福汝,使汝得饶富,此乃快乎?」主人言:「受大神恩。」鬼曰:「汝
    园中有金银,可往取之,方有大福,令得汝愿。」主人欣然入园,见物
    奇异,负挟归舍,辞谢受恩:「明日欲设饮食,愿屈顾下。」施设肴馔
    皆办,鬼神来诣门,见舍卫国人在主人舍,便奔走而去,主人追呼请还
    :「今设卫供皆已办具,大神既已下顾,委去何为?」神曰:「卿舍尊
    客,吾焉得前。」重复惊走。主人还归坐自思惟:吾舍之中,无有异人
        ,正有此人耳。即出言语,供设所有,极相娱乐,饮食已竟,因问之曰
        :「卿有何功德於世?有此吾所事神畏子而走。」客具说佛功德五戒十
    善,实犯酒戒,为亲所逐,尚余四戒,故为天神所见营护,卿神不敢当
    之。主人言:「吾虽事此神,久患厌之,今欲奉持佛五戒。」因从客受
    三自归五戒十善,一心精进,不敢懈怠,问佛所在,可得见不。客曰:
    「佛在舍卫国给孤独园中,往立可见。」主人一心到彼,经历一亭,中
    立一女人端正,是 人鬼妇也,男子行路回远,时日逼暮,从女人寄一
    宿,女即报言:「慎勿留此,宜急前去。」男子问曰:「用何等故,将
    有意乎?」女人报曰:「吾已语卿,用复问为?」男子自念:前舍卫国
    人,完佛四戒,我神尚为畏之乃尔,我已受三自归五戒十善,心不懈怠
    ,何畏惧乎!遂自留宿, 人鬼见护戒神徘徊其傍,去亭四十里,一宿
    不归。明日男子进路见鬼所 人骸骨狼籍,衣毛而起,心怖而悔,退自
    思惟:我在本国,家居衣食极快足用,空为此人所化,言佛在舍卫国,
    未睹奇妙,反见骸骨纵横,恶意更生,自念不如还彼女人,将归本土,
    共居如故,不亦乐乎。即时回还至亭所,因从女人复求留宿,女谓男子
    :「何复还耶?」答曰:「行计不成,故回还耳,复寄一宿。」女言:
    「卿死矣,吾夫是 人鬼,方来不久,卿急去此。」男子不信,遂止不
    去,心更迷惑, 意复生,不复信佛三自归之德、五戒十善之心,天神
    即去无复护之。鬼得来还,女人恐鬼食此男子,哀愍藏之瓮中,鬼闻人
    气谓妇言:「尔得肉耶?吾欲 之。」妇言:「我不行从何得肉?」妇
    问鬼:「卿昨何以不归?」鬼言:「坐汝所为而舍尊客宿令吾见逐。」
    瓮中男子 益恐怖,不复识三自归意。妇言:「何以不得肉乎?」鬼言
    :「正为汝舍佛弟子,天神逐我出四十里外,露宿震怖,於今不安,故
    不得肉。」妇闻默喜,因问其夫:「佛戒云何悉所奉持?」鬼言:「
    我大饥极,急以肉来,不得问此,此是无上正真之戒,非吾所敢说也。
    」妇言:「为说之,我当与卿肉。」鬼类贪残,欲食无止,妇迫问之,
    因便为说三自归五种戒:一曰慈仁不杀;二曰清信不盗;三曰守贞不 
    ;四曰口无妄言;五曰孝顺不醉。鬼初说一戒时妇辄受之,五戒心执口
    诵,男子於瓮中识五戒随受之。天帝释知此二人心自归佛,即选善神五
    十人拥护两人,鬼遂走去。到明日妇问男子怖乎?答曰:「大怖!蒙仁
    者恩,心悟识佛。」妇言男子:「昨日何以回还?」答曰:「吾见新久
    死人骸骨,纵横恐畏,故屈还耳。」妇言:「骨是吾所弃者也,吾本良
    家之女,为鬼所掠,取吾作妻,非穷无诉,今蒙仁恩,得闻佛戒,得离
    此鬼。」妇言:「贤者今欲到何所?」男子报言:「吾欲到舍卫国见佛
    。」妇言:「善哉!吾置本国及父母,随贤者见佛。」便俱前行,逢四
    百九十八人,因相问讯:「诸贤者从何所来,欲到何所?」答曰:「吾
    等从佛所来。」问言:「卿等已得见佛,何为复去?」报言:「佛日说
    经意中罔罔故尚不解,今还本国。」两贤者具说本末,以鬼畏戒,高行
    之人,意乃开解,俱还见佛。
   
    佛遥见之,则笑,口中五色光出,阿难长跪:「佛不妄笑,将有所说。」
   
    佛语阿难:「汝见是四百九十八人还不?」对曰:「见之。」佛言:「此
    四百九十八人今得其本师,来见佛者,皆当得道。」
   
    五百人至佛所前,为佛作礼,一心听经,心开意解,皆作沙门,得阿罗汉
    道。
   
    佛言:「犯酒戒者,则是客舍主人与此女人累世兄弟也,然此二人是四百
    九十八人前世之师也,凡人求道,要当得其本师及其善友,尔乃解耳。
    」
   
    佛说经竟,诸比丘皆大欢喜,前为佛作礼而去。
   
     回向文
    愿以此功德 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 下济三涂苦
    普愿尽法界 沈溺诸有情 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
    同生极乐国
5楼
引用    回帖
蔷薇子爵

初级会员

贴子 67

精华 0

积分 34

信用 0

竞猜 0

魅力 0

威望 0

现金 444 CZB

银行 0 CZB

黄金 0

比特币 0

注册时间 2008-02-10

发表于:2008-02-10 03:02:08   |  只看该作者   |  转账至  蔷薇子爵

十善业道经①

唐于阗三藏实叉难陀奉制译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娑竭罗龙宫,与八千大比丘众、三万二千菩萨摩诃萨
    俱。尔时,世尊告龙王言:「一切众生心想异故,造业亦异,由是故有诸趣轮转
    。龙王!汝见此会及大海中,形色种类各别不耶?如是一切,靡不由心造善不善
    身业、语业、意业所致。而心无色,不可见取,但是虚妄诸法集起,毕竟无主、
    无我我所。虽各随业,所现不同,而实於中无有作者。故一切法皆不思议,自性
    如幻。智者知已,应修善业,以是所生蕴、处、界等,皆悉端正,见者无厌。
   
    龙王!汝观佛身,从百千亿福德所生,诸相庄严,光明显曜,蔽诸大众。设
    无量亿自在梵王,悉不复现;其有瞻仰如来身者,莫不目眩!汝又观此诸大菩萨
    ,妙色严净,一切皆由修集善业福德而生。又诸天、龙八部众等大威势者,亦因
    善业福德所生。今大海中所有众生,形色 鄙,或大或小,皆由自心种种想念,
    作身、语、意诸不善业,是故随业各自受报。
   
    汝今当②应如是修学,亦令众生了达因果,修习善业。汝当於此正见不动,
    勿复堕在断、常见中!於诸福田,欢喜、敬养,是故汝等亦得人天尊敬、供养。
   
    龙王!当知菩萨有一法,能断一切诸恶道苦。何等为一?谓於昼夜,常念、
    思惟、观察善法,令诸善法念念增长,不容亳分不善间杂。是即能令诸恶永断,
    善法圆满,常得亲近诸佛菩萨及余圣众。言善法者:谓人天身、声闻菩提、独觉
    菩提、无上菩提,皆依此法以为根本而得成就,故名善法。此法即是十善业道。
    何等为十?谓能永离杀生、偷盗、邪行、妄语、两舌、恶口、绮语、贪欲、瞋恚
    、邪见。
   
    龙王!若离杀生,即得成就十离恼法。何等为十?一、於诸众生普施无畏;
    二、常於众生起大慈心;三、永断一切瞋恚习气;四、身常无病;五、寿命长远
    ;六、恒为非人之所守护;七、常无恶梦,寝觉快乐;八、灭除怨结,众怨自解
    ;九、无恶道布;十、命终生天;是为十。若能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後
    成佛时,得佛随心自在寿命。
   
    复次,龙王!若离偷盗,即得十种可保信法。何等为十?一者③、资财盈积
    ,王、贼、水、火,及非爱子,不能散灭;二、多人爱念;三、人不欺负;四、
    十方赞美;五、不忧损害;六、善名流布;七、处众无畏;八、财、命、色、力
    安乐,辩才具足无缺;九、常怀施意;十、命终生天;是为十。若能回向阿耨多
    罗三藐三菩提者,後成佛时,得证清净大菩提智。
   
    复次,龙王!若离邪行,即得四种智所赞法。何等为四?一、诸根调顺;二
    、永离 掉;三、世所称叹;四、妻莫能侵;是为四。若能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
    菩提者,後成佛时,得佛丈夫隐密藏相。
   
    复次,龙王!若离妄语,即得八种天所赞法。何等为八?一、口常清净、优
    钵华香;二、为诸世间之所信伏;三、发言成证,人天敬爱;四、常以爱语安慰
    众生;五、得胜意乐,三业清净;六、言无误失,心常欢喜;七、发言尊重,人
    天奉行;八、智慧殊胜,无能制伏;是为八。若能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
    後成佛时,即得如来真实语。
   
    复次,龙王!若离两舌,即得五种不可坏法。何等为五?一、得不坏身,无
    能害故;二、得不坏眷属,无能破故;三、得不坏信,顺本业故;四、得不坏法
    行,所修坚固故;五、得不坏善知识,不诳惑故;是为五。若能回向阿耨多罗三
    藐三菩提者,後成佛时,得正眷属,诸魔外道不能沮坏。
   
    复次,龙王!若离恶口,即得成就八种净业。何等为八?一、言不乖度;二
    、言皆利益;三、言必契理;四、言词美妙;五、言可承领;六、言则信用;七
    、言无可讥;八、言尽爱乐;是为八。若能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後成佛
    时,具足如来梵音声相。
   
    复次,龙王!若离绮语,即得成就三种决定。何等为三?一、定为智人所爱
    ;二、定能以智,如实答问;三、定於人天,威德最胜,无有虚妄;是为三。若
    能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後成佛时,即得如来诸所授记,皆不唐捐。
   
    复次,龙王!若离贪欲,即得成就五种自在。何等为五?一、三业自在,诸
    根具足故;二、财物自在,一切怨贼不能夺故;三、福德自在,随心所欲,物皆
    备故;四、王位自在,珍奇妙物皆奉献故;五、所获之物,过本所求百倍殊胜,
    由於昔时不悭嫉故;是为五。若能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後成佛时,三界
    特尊,皆共敬养。
   
    复次,龙王!若离瞋恚,即得八种喜悦心法。何等为八?一、无损恼心;二
    、无瞋恚心;三、无诤讼心;四、柔和质直心;五、得圣者慈心;六、常作利益
    安众生心;七、身相端严,众共尊敬;八、以和忍故,速生梵世;是为八。若能
    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後成佛时,得无碍心,观者无厌。
   
    复次,龙王!若离邪见,即得成就十功德法。何等为十?一、得真善意乐、
    真善等侣;二、深信因果,宁殒身命,终不作恶;三、唯④归依佛,非余天等;
    四、直心正见,永离一切吉凶疑网;五、常生人天,不更恶道;六、无量福慧,
    转转增胜;七、永离邪道,行於圣道;八、不起身见,舍诸恶业;九、住无碍见
    ,十、不堕诸难;是为十。若能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後成佛时,速证一
    切佛法,成就自在神通⑤。
   
    尔时,世尊复告龙王:「言若有菩萨依此善业,於修道时,能离杀害而行施
    故,常富财宝,无能侵夺;长寿无夭,不为一切怨贼损害。
   
    离不与取而行施故,常富财宝,无能侵夺;最胜无比,悉能备集诸佛法藏。
   
    离非梵行而行施故,常富财宝,无能侵夺;其家直⑥顺;母及妻子,无有能
    以欲心视者。
   
    离虚诳语而行施故,常富财宝,无能侵夺;离众毁谤,摄持正法;如其誓愿
    ,所作必果。
   
    离离间语而行施故,常富财宝,无能侵夺;眷属和睦,同一志乐,恒无乖诤
    。
   
    离 恶语而行施故,常富财宝,无能侵夺;一切众会,欢喜归依;言皆信受
    ,无违拒者。
   
    离无义语而行施故,常富财宝,无能侵夺;言不虚设,人皆敬受;能善方便
    ,断诸疑惑。
   
    离贪求心而行施故,常富财宝,无能侵夺;一切所有,悉以慧⑦舍;信解坚
    固,具大威力。
   
    离忿怒心而行施故,常富财宝,无能侵夺;速自成就无碍心智;诸根严好,
    见皆敬爱。
   
    离邪倒心而行施故,常富财宝,无能侵夺;恒生正见敬信之家;见佛、闻法
    、供养众僧;常不忘失大菩提心。
   
    是为大士修菩萨道时,行十善业,以施庄严,所获大利如是。
   
    龙王!举要言之:行十善道,以戒庄严故,能生一切佛法义利,满足大愿;
    忍辱庄严故,得佛圆音,具众相好;精进庄严故,能破魔怨,入佛法藏;定庄严
    故,能生念、慧、惭、愧、轻安;慧庄严故,能断一切分别妄见;慈庄严故,於
    诸众生不起恼害;悲庄严故,愍诸众生,常不厌舍;喜庄严故,见修善者,心无
    嫌嫉;舍庄严故,於顺违境,无爱恚心;四摄庄严故,常劝摄化一切众生;念处
    庄严故,善能修习四念处观;正劝庄严故,悉能断除一切不善法,成一切善法;
    神足庄严故,恒令身心轻安、快乐;五根庄严故,深信坚固,精劝匪懈,常无迷
    妄,寂然调顺,断诸烦恼;力庄严故,众怨尽灭,无能坏者;觉支庄严故,常善
    觉悟一切诸法;正道庄严故,得正智慧常现在前,止庄严故,悉能涤除一切结使
    ;观庄严故,能如实知诸法自性;方便庄严故,速得成满为、无为乐。
   
    龙王!当知此十善业,乃至能令十力、无畏、十八不共、一切佛法、皆得圆
    满。是故汝等应勤修学!龙王!譬如一切城邑、聚落,皆依大地而得安住;一切
    药草、卉木、丛林,亦皆依地而得生长。此十善道亦复如是:一切人、天依之而
    立,一切声闻、独觉菩提,诸菩萨行,一切佛法,咸共依此十善大地而得成就。
   
    佛说此经已,娑竭龙王及诸大众: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等,皆大欢喜,
    信受奉行。
   
   
    [十善业道经终]
   
   
    注①:本经以《大正藏》为底本,兼参考《佛教大藏经》其异译本为:「佛为娑
       伽罗龙王所说大乘法经」 宋 施护译。
    (《大正藏》第15册一五九页、《佛教大藏经》第29册一五五页)
   
    注②:宋、元、明三本及宫本,作「常」字。
   
    注③:宋、元、明三本及宫本,俱无「者」字。
   
    注④:宫本「唯」字作「惟」字。
   
    注⑤:宋译本此文之後,复有一段经文如是:
   
    「龙王!复次,观於十不善法微细之行,多堕地狱、饿鬼、畜生之趣。龙
       王!观彼众生,若复杀生,当堕地狱、畜生、焰魔等界。後生人间,以余
       业故,得二种报:一者、短命;二者、苦恼。
   
       若复偷盗,当堕地狱、畜生、及焰魔等界。後生人间,以余业故,得二种
       报:一者、自居贫贱;二者、不得他人财宝。            
   
       若复邪染,当堕地狱、畜生、及焰魔界。後生人间,以余业故,得二种报
       :一者、愚痴;二者、妻不贞正。
   
    若复妄语,当堕地狱、畜生、及焰魔界。後生人间,以余业故,得二种报
       :一者、言不诚实;二者、人不信奉。
   
    若复绮语,当堕地狱、畜生、及焰魔界。後生人间,以余业故,得二种报
       :一者、言不真正;二者、所言无定。
   
    若复恶口,当堕地狱、畜生、及焰魔界。後生人间,以余业故,得二种报
       :一者、言多斗诤;二者、人闻不重。
   
    若复二舌,当堕地狱、畜生、及焰魔界。後生人间,以余业故,得二种报
       :一者、得下劣眷属;二者、感亲属分离。
   
    若复多贪,当堕地狱、畜生、及焰魔界。後生人间,以余业故,得二种报
       :一者、不能利益他人;二者、常被他人侵害。
   
    若复多瞋,当堕地狱、畜生、及焰魔界。後生人间,以余业故,得二种报
       :一者、心常不喜;二者、多不称意。
   
    若复邪见,当堕地狱、畜生、及焰魔界。後生人间,以余业故,得二种报
       :一者、邪见;二者、懈怠。
   
    龙王!若有行於如是十不善法,决定获得如是果报!复更别得无边诸大苦
       蕴。」
   
   
    注⑥:宋、元、明三本及宫本,「直」字俱作「贞」字。
   
    注⑦:宋、元、明三本及宫本,「慧」字俱作「惠」字。
6楼
引用    回帖
蔷薇子爵

初级会员

贴子 67

精华 0

积分 34

信用 0

竞猜 0

魅力 0

威望 0

现金 444 CZB

银行 0 CZB

黄金 0

比特币 0

注册时间 2008-02-10

发表于:2008-02-10 03:02:27   |  只看该作者   |  转账至  蔷薇子爵

三曼陀跋陀罗菩萨经

西晋居士聂道真译
  
    五盖品第一
    闻如是。 一时佛在摩竭提国清净法处自然
    金刚座。光影甚明无所不遍照。与众摩诃萨
    等无央数菩萨共会坐。三曼陀跋陀罗菩萨。
    文殊师利菩萨最第一。 文殊师利菩萨问三
    曼陀跋陀罗菩萨言。若有人求菩萨道者。善
    男子善女人。欲得无盖清净者。当施行何等
    法自致得之乎。 三曼陀跋陀罗报文殊师利
    菩萨。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欲求菩萨道者。当
    整衣服昼夜各三稽首十方诸佛。 作礼悔过
    悔诸所作恶。诸所当忍者忍之。诸所当礼者
    礼之。诸所当愿乐者愿乐之。诸所当劝请者
    劝请之。 如是一切诸罪盖诸垢盖诸法盖悉
    除也。一切功德悉得具足。般若波罗蜜兜沙
    陀比罗经。一切三昧。一切诸邻尼。一切沤
    憩拘舍罗。是为诸经中尊。将如是者为已得
    礼一切诸佛。其意至心也
    悔过品第二
    三曼陀跋陀罗菩萨言。 一切人身所行口所
    犯心所念恶。一切诸佛瘌其中。尘等起意念
    一切诸恶。某皆为其悔过。某从本所作为有
    恶。 於诸佛诸菩萨诸迦罗蜜父母阿罗汉辟
    支佛怛沙竭护怛沙竭寺神怛沙竭法中。
    诸所犯过恶。须呵摩提阿弥陀佛刹一切
    P666c
    诸佛。一切诸佛刹一切诸佛法。若有狐疑起
    意不信者。芋为其悔一切罪过。其有於一切
    诸佛诸菩萨诸迦罗蜜诸父母诸阿罗汉诸辟
    支佛一切诸人所可诽谤者。 若恣随欲恣随
    痴恣随自用。 若有顽恨不与人语。 若为贪
     所牵。为悭嫉所牵。为贪殄所牵。为谀谄所
    牵。它百五十诸欲所牵。其心乱时不能自专。
    为一切所盖。为一切所畏。所起意有过失。今
    某皆为悔一切罪过
    某从阿僧只劫。起恶意於佛。若斗乱比丘僧。
    若害阿罗汉。若害父母。若见正法言非法。若
    见非法言是法。嘲笑一切人所思念。常与
    非法之事。若他所犯过。若欲 。若已犯。其
    多沙竭所教诫若犯之。 今世若前世不知佛
    法比丘僧时。诸所犯过恶。今某皆为悔一切
    罪过
    某诸所作邪嫉之意。 若有佛断止人不得令
    见若有明经说法者。断止人不得令闻。若有
    迦罗蜜。断止人不得令住会。若有人施与钵
    震越饭食床卧具病瘦医药所作功德。 呵止
    人不得令与。作无央数不止。展转相教起
    罪。今某皆为悔一切罪过
    某诸所作罪。见人犯者於边劝助。用是故为
    罪所牵生於末世。若生於贫家。若离迦罗蜜。
    若有佛不能得见。若有菩萨迦罗蜜。不能得
    与共会。而不能得闻经法。以诸所作恶故。不
    能及值是圣贤身。今某皆为悔一切罪过。某
    诸所作罪。不能及逮闻法。或闻法其心不能
    受法。若已受而复忘失不能坚持法。不能谛
    P667a
    持法。而怯劣无瞻。其形色不能致得端。政。
    所生常少财宝。不能得陀邻尼行。不能得三
    昧行。不能得般若波罗蜜行。不能得无念慧
    行。不能得沤憩拘舍罗所入慧。不能得兜沙
    陀比罗无所 碍所入慧。其一切诸所作罪。
    不能及逮是也。今某皆为悔一切罪过
    某诸所作罪。不能得一切法行所入慧功德。
    不能得一切人意所行慧功德。 不能得一切
    人因五根所入慧功德。不能得一切人慧律
    所入功德。不能得一切法慧所入功德。不能
    得一切人泥洹慧功德。其一切诸所作罪。不
    能及逮是也。今某皆为悔一切罪过。某诸
    所作罪。不能得洞视彻听。不能得神足飞行。
    不能得自知宿命。不能得知去来之事。不能


    得梵天音声。不能得身口意功德。不能得清
    净高行。而不能得具足於功德。其一切诸所
    作罪。不能及逮是也。今某皆为悔一切罪过。
    若他人起恶意向某。若有众兵。若某起慈心
    向他人。若有众兵。若致一切诸盖所畏。某合
    会於诸佛前。诸眼谛慧遍谛所言则受谛。某
    於是谛前自归悔。复自发举自发竟。自悔
    责不敢覆藏。从今已後不敢复犯
    愿乐品第三
    三曼陀跋陀罗菩萨言。 善男子善女人求菩
    萨道者。当作是愿乐。今某自归晓一切。於诸
    佛晓。 菩萨迦罗蜜及父母诸阿罗汉辟支佛
    及一切人。至心求哀。不可晓者今皆晓之。如
    诸佛所知。如是者所可自归。为已自归也。复
    次今某礼一切诸佛一切诸菩萨诸迦罗蜜父
    P667b
    母及阿罗汉辟支佛。皆为作礼。最中最上无
    上明中明。无有双亦无比。如诸佛所知。如是
    者所当作礼。为已作礼也
    复次今某愿礼诸佛功德一切诸菩萨诸迦罗
    蜜功德诸阿罗汉诸辟支佛功德及十方一切
    人所作功德。如诸佛所知。如是者所当礼诸
    功德为悉礼也
    是则菩萨慧。 若善男子善女人有是功德者。
    愿乐助其欢喜。若有逮佛慧者所当愿乐。某
    已愿乐也。 其未作功德者今作功德。某皆
    愿乐其有尊复尊所作功德。某亦愿乐。持某
    所作愿乐功德。令十方一切皆悉得也
    请劝品第四
    三曼陀跋陀罗菩萨言。善男子善女人求菩
    萨道者。当作是请劝。某至心请劝左切诸
    佛。今现在佛阿耨多罗三耶三菩及至阿
    惟三佛。其已成悉等知未转法轮者。某请
    劝诸佛转於法轮。今诸佛所转法轮者。以用
    请劝故。所说经法。令一切人各得其所。悉
    令安隐。 及诸天龙鬼神乾陀罗阿须伦迦留
    罗甄陀罗摩休勒人非人。其在泥黎薜荔禽
    兽诸勤苦中者。皆令得解脱。其伙所晓者皆
    令舍痴意。悉得正意入於佛道
    复次其诸佛所欲般泥洹者。 某请劝且莫般
    泥洹。用一切人故。且自住无央数劫。以法身
    住为无所住。所说经法令一切人各得其所。
    皆令勇猛具足三曼陀跋陀罗菩萨法行。 令
    一切人悉以是为本各得安隐。 及诸天龙鬼
    神乾陀罗阿须伦迦留罗甄陀罗摩休勒人非
7楼
引用    回帖
蔷薇子爵

初级会员

贴子 67

精华 0

积分 34

信用 0

竞猜 0

魅力 0

威望 0

现金 444 CZB

银行 0 CZB

黄金 0

比特币 0

注册时间 2008-02-10

发表于:2008-02-10 03:02:27   |  只看该作者   |  转账至  蔷薇子爵

佛说四十二章经

 後汉迦叶摩腾 竺法兰同译
  
    世尊成道已。作是思惟。离欲寂静。是最为胜。住大禅定
    。降诸魔道。於鹿野苑中。转四谛法轮。度 陈如等五人
    。而证道果。复有比丘所说诸疑。求佛进止。世尊教敕。
    一一开悟。合掌敬诺。而顺尊敕。
   
    佛言。辞亲出家。识心达本。解无为法。名曰沙门。常行
    二百五十戒。进止清净。为四真道行。成阿罗汉。
    阿罗汉者。能飞行变化。旷劫寿命。住动天地。
    次为阿那含。阿那含者。寿终灵神。上十九天。证阿罗汉。
    次为斯陀含。斯陀含者。一上一还。即得阿罗汉。
    次为须陀洹。须陀洹者。七死七生。便证阿罗汉。
    爱欲断者。如四肢断。不复用之。
   
    佛言。出家沙门者。断欲去爱。识自心源。达佛深理。悟
    无为法。内无所得。外无所求。心不系道。亦不结业。无
    念无作。非修非证。不历诸位。而自崇最。名之为道。
   
    佛言。剃除须发。而为沙门。受道法者。去世资财。乞求
    取足。日中一食。树下一宿。慎勿再矣。使人愚蔽者。爱
    与欲也。
   
    佛言。众生以十事为善。亦以十事为恶。何等为十。身三
    。口四。意三。
    身三者。杀。盗。 。
    口四者。两舌。恶口。妄言。绮语。
    意三者。嫉。恚。痴。
    如是十事。不顺圣道。名十恶行。是恶若止。名十善行耳
    。
   
    佛言。人有众过。而不自悔。顿息其心。罪来赴身。如水
    归海。渐成深广。若人有过。自解知非。改恶行善。罪自
    消灭。如病得汗。渐有痊损耳。
   
    佛言。恶人闻善。故来扰乱者。汝自禁息。当无瞠责。彼
    来恶者。而自恶之。
   
    佛言。有人闻吾守道。行大仁慈。故致骂佛。佛默不对。
    骂止。问曰。子以礼从人。其人不纳。礼归子乎。对曰。
    归矣。佛言。今子骂我。我今不纳。子自持祸。归子身矣
    。犹响应声。影之随形。终无免离。慎勿为恶。
   
    佛言。恶人害贤者。犹仰天而唾。唾不至天。还从己堕。
    逆风扬尘。尘不至彼。还坌己身。贤不可毁。祸必灭己。
   
    佛言。博闻爱道。道必难会。守志奉道。其道甚大。
   
    佛言。睹人施道。助之欢善。得福甚大。沙门问曰。此福
    尽乎。
   
    佛言。譬如一炬之火数百千人。各以炬来分取。熟食除冥
    。此炬如故。福亦如之。
   
    佛言。饭恶人百。不如饭一善人。
    饭善人千。不如饭一持五戒者。
    饭五戒者万。不如饭一须陀洹。
    饭百万须陀洹。不如饭一斯陀含。
    饭千万斯陀含。不如饭一阿那含。
    饭一亿阿那含。不如饭一阿罗汉。
    饭十亿阿罗汉。不如饭一辟支佛。
    饭百亿辟支佛。不如饭一三世诸佛。
    饭千亿三世诸佛。不如饭一无念无住无修无证之者。
   
    佛言。人有二十难。
    贫穷布施难。豪贵学道难。弃命必死难。得睹佛经难。
    生值佛世难。忍色忍欲难。见好不求难。被辱不瞠难。
    有劫不临难。触事无心难。广学博究难。除灭我慢难。
    不轻未学难。心行平等难。不说是非难。会善知识难。
    见性学道难。随化度人难。睹境不动难。善解方便难。
   
    沙门问佛。以何因缘。得知宿命。会其至道。佛言。净心
    守志。可会至道。譬如磨镜。垢去明存。断欲无求。当得
    宿命。
   
    沙门问佛。何者为善。何者最大。佛言。行道守真者善。
    志与道合者大。
   
    沙门问佛。何者多力。何者最明。佛言。忍辱多力。不怀
    恶故。兼加安健。忍者无恶。必为人尊。心垢灭尽。净无
    瑕秽。是为最明。未有天地。逮於今日。十方所有。无有
    不见。无有不闻。得一切智。可谓明矣。
   
    佛言。大怀爱欲。不见道者。譬如澄水。致手搅之。众人
    共临。无有睹其影者。人以爱欲交错。心中浊兴。故不见
    道。汝等沙门。当舍爱欲。爱欲垢尽。道可见矣。
   
    佛言。夫见道者。譬如持炬。入冥室中。其冥即灭。而明
    独存。学道见谛。无明即灭。而明常存矣。
   
    佛言。吾法念无念念。行无行行。言无言言。修无修修。
    会者近尔。迷者远乎。言语道断。非物所拘。差之毫厘。
    失之须臾。
   
    佛言。观天地。念非常。观世界。念非常。观灵觉。即菩
    提。如是知识。得道疾矣。
   
    佛言。当今身中四大。各自有名。都无我者。我既都无。
    其如幻耳。
   
    佛言。人随情欲。求於声名。声名显著。身已故矣。贪世
    常名。而不学道。枉功劳形。譬如烧香。虽人闻香。香之
    烬矣。危身之火。而在其後。
   
    佛言。财色於人。人之不舍。譬如刀刃有蜜。不足一餐之
    美。小儿舔之。则有割舌之患。
   
    佛言。人系於妻子舍宅。甚於牢狱。牢狱有散释之期。妻
    子无远离之念。情爱於色。岂惮驱驰。虽有虎口之患。心
    存甘伏。投泥自溺。故曰凡夫。透得此门。出尘罗汉。
   
    佛言。爱欲莫甚於色。色之为欲。其大无外。赖有一矣。
    若使二同。普天之人。无能为道者矣。
   
    佛言。爱欲之人。犹如执炬。逆风而行。必有烧手之患。
   
    天神献玉女於佛。欲坏佛意。佛言革囊众秽。尔来何为。
    去。吾不用。天神愈敬。因问道意。佛为解说。即得须陀
    洹果。
   
    佛言。夫为道者。犹木在水。寻流而行。不触两岸。不为
    人取。不为鬼神所遮。不为洄流所住。亦不腐败。吾保此
    木。决定入海。学道之人。不为情欲所惑。不为众邪所娆
    。精进无为。吾保此人。必得道矣。
   
    佛言。慎勿信汝意。汝意不可信。慎勿与色会。色会即祸
    生。得阿罗汉已。乃可信汝意。
   
    佛言。慎勿视女色。亦莫共言语。若与语者。正心思念。
    我为沙门。处於浊世。当如莲华。不为泥污。想其老者如
    母。长者如姊。少者如妹。稚者如子。生度脱心。息灭恶
    念。
   
    佛言。夫为道者。如被乾草。火来须避。道人见欲。必当
    远之。
   
    佛言。有人患淫不止。欲自断阴。佛谓之曰。若断其阴。
    不如断心。心如功曹。功曹若止。从者都息。邪心不止。
    断阴何益。佛为说偈。欲生於汝意。意以思想生。二心各
    寂静。非色亦非行。佛言。此偈是迦叶佛说。
   
    佛言。人从爱欲生忧。从忧生怖。若离於爱。何忧何怖。
   
    佛言。夫为道者。譬如一人与万人战。挂铠出门。意或怯
    弱。或半路而退。或格 而死。或得胜而还。沙门学道。
    应当坚持其心。精进勇锐。不畏前境。破灭众魔。而得道
    果。
   
    沙门夜诵迦叶佛遗教经。其声悲紧。思悔欲退。佛问之曰
    。汝昔在家。曾为何业。对曰。爱弹琴。佛言弦缓如何。
    对曰。不鸣矣。弦急如何。对曰。声缓矣。急缓得中如何
    。对曰。诸音普矣。佛言。沙门学道亦然。心若调适。道
    可得矣。於道若暴。暴即身疲。其身若疲。意即生恼。意
    若生恼。行即退矣。其行既退。罪必加矣。但清净安乐。
    道不失矣。
   
    佛言。如人锻铁。去滓成器。器即精好。学道之人。去心
    垢染。行即清净矣。
   
    佛言。人离恶道。得为人难。既得为人。去女即男难。既
    得为男。六根完具难。六根既具。生中国难。既生中国。
    值佛世难。既值佛世。遇道者难。既得遇道。兴信心难。
    既兴信心。发菩提心难。既发菩提心。无修无证难。
   
    佛言。佛子离吾数千里。忆念吾戒。必得道果。在吾左右
    。虽常见吾。不顺吾戒。终不得道。
   
    佛问沙门。人命在几间。对曰。数日间。佛言。子未知道
    。
    复问一沙门。人命在几间对曰。饭食间。佛言。子未知道
    。
    复问一沙门。人命在几间对曰。呼吸间。佛言。善哉。子
    知道矣。
   
    佛言。学佛道者。佛所言说。皆应信顺。譬如食蜜。中边
    皆甜。吾经亦尔。
   
    佛言。沙门行道。无如磨牛。身虽行道。心道不行。心道
    若行。何用行道。
   
    佛言。夫为道者。如牛负重。行深泥中。疲极不敢。左右
    顾视。出离淤泥。乃可苏息。沙门当观情欲。甚於淤泥。
    直心念道。可免苦矣。
   
    佛言。吾视王侯之位。如过隙尘。视金玉之宝。如瓦砾。
    视纨素之服。如敝帛。视大千界。如一诃子。视阿耨池水
    。如涂足油。视方便门。如化宝聚。视无上乘。如梦金帛
    。视佛道。如眼前华。视禅定。如须弥柱。视涅盘。如昼
    夕寤。视倒正。如六龙舞。视平等。如一真地。视兴化。
    如四时木。
   
    诸大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8楼
引用    回帖
蔷薇子爵

初级会员

贴子 67

精华 0

积分 34

信用 0

竞猜 0

魅力 0

威望 0

现金 444 CZB

银行 0 CZB

黄金 0

比特币 0

注册时间 2008-02-10

发表于:2008-02-10 03:02:41   |  只看该作者   |  转账至  蔷薇子爵

八 大 人 觉 经

後汉沙门安世高 译
  
    为佛弟子,常於昼夜,至心诵念八大人觉:
   
    第一觉悟:世间无常;国土危脆,四大苦空,五阴无我,生灭变异,
         虚伪无主,心是恶源,形为罪薮,如是观察,渐离生死。
    第二觉知:多欲为苦;生死疲劳,从贪欲起,少欲无为,身心自在。
    第三觉知:心无厌足,惟得多求,增长罪恶;菩萨不尔,常念知足,
         安贫守道,惟慧是业。
    第四觉知:懈怠坠落;常行精进,破烦恼恶,摧伏四魔,出阴界狱。
    第五觉悟:愚痴生死;菩萨常念,广学多问,增长智慧,成就辩才,
         教化一切,悉以大乐。
    第六觉知:贫苦多怨,横结恶缘;菩萨布施,等念怨亲,不念旧恶,
         不憎恶人。
    第七觉悟:五欲过患;虽为俗人,不染世乐,常念三衣,瓦钵法器,
         志愿出家,守道清白,梵行高远,慈悲一切。
    第八觉知:生死炽然,苦恼无量;发大乘心,普济一切,愿代众生,
         受无量苦,令诸众生,毕竟大乐。
   
    如此八事,乃是诸佛,菩萨大人,之所觉悟,精进行道,慈悲修慧,
    开导一切,令诸众生,觉生死苦,舍离五欲,修心圣道。若佛弟子,
    诵此八事,於念念中,灭无量罪,进趣菩提,速登正觉,永断生死,
    常住快乐。
   
    回向文
    愿以此功德 消除宿现业 增长诸福慧 圆成胜善根
    所有刀兵劫 及与饥馑等 悉皆尽消除 人各习礼让
    读诵受持人 展转流通者 现眷咸安乐 先亡获超升
    风雨常调顺 人民悉康宁 法界诸含识 同证无上道
9楼
引用    回帖
蔷薇子爵

初级会员

贴子 67

精华 0

积分 34

信用 0

竞猜 0

魅力 0

威望 0

现金 444 CZB

银行 0 CZB

黄金 0

比特币 0

注册时间 2008-02-10

发表于:2008-02-10 03:02:57   |  只看该作者   |  转账至  蔷薇子爵

随念三宝经

法尊法师译
  
    ●说明:
   
    凡是佛陀的弟子,当随时忆念所皈依的三宝功德,培养自己对三宝的虔诚信
   
    敬心;从而展转地、深刻地对三宝功德加深了解和体会,引生滋长自己善法之欲
   
    ;从而发起精进勇猛之行。由忆念三宝功德,生善法欲、起精进行故,行者也能
   
    如实学习佛陀断除一切过失、证得一切功德,是谓:发菩提心,行菩萨道。忆念
   
    三宝功德,是佛陀弟子纯洁信仰、修学佛法的基本法门。
   
    现从我国藏文经典中检出《随念三宝经》译成汉文,并加以浅说,俾初学佛
   
    法的人能够初步地了解到三宝功德,树坚信幢,起饶益行。此经,是西藏僧众中
   
    每天进食必诵之经典,大似汉地僧众之诵念《供养文》。
   
    在藏文中有两种:一保存在大藏经中,一别行流通,而词句间稍有出入。今
   
    从大藏经中译出。原译不著译师之名。
   
    ※注:本文出自 佛教出版社 在八十二年十一月所发行的合刊本。
   
   
   
    ●圣随念佛经
   
      佛、薄伽梵者,谓:如来、应、正等觉、明行圆满、善逝、世间解、无上士
    调御丈夫、天人师、佛、薄伽梵。
    诸如来者,是福等流,善根无尽。安忍庄严,福藏根本,妙好间饰,众相花
    敷,行境相顺,见无违逆。信解欢喜,慧无能胜,力无能屈。诸有情师,诸
    菩萨父,众圣者王,往涅盘城者之商主。妙智无量;辩才难思,语言清净,
    音声和美;观身无厌,身无与等。不染诸欲,不染众色,不染无色。解脱众
    苦,善脱诸蕴,不成诸界,防护诸处。永断诸结,脱离热恼,解脱爱染,越
    众暴流。妙智圆满;住去、来、今诸佛世尊所有妙智;不住涅盘,住真实际
    。安住遍现一切有情之地。是为如来正智殊胜功德。
   
    ●随念法经
   
    正法者,谓:善说梵行。初善、中善、後善。义妙、文巧。纯一、圆满、清
    净、鲜白。佛、薄伽梵,善说法律。正得,无病,时无间断。极善安立,见
    者不空,智者各别内证。法律善显,决定出离,趣大菩提。无有违逆,成就
    和顺;具足依止,断流转道。
   
    ●随念僧经
   
    圣僧者,谓:正行、应理行、和敬行、质直行。所应礼敬,所应合掌。清净
    功德,净诸信施,所应惠施,普应惠施。
10楼
引用    回帖
 32 1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