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里。
百科名片
中文名称: 桓仁满族自治县
外文名称: Huanren
别名: 东方第一卫城,八卦城,参药之乡
行政区类别: 满族自治县
所属地区: 中国东北
下辖地区: 桓仁镇、雅河等13个乡镇
政府驻地: 桓仁镇
电话区号: 0414
邮政区码: 117200
地理位置: 辽宁东北部边缘
面积: 3547平方公里
人口: 30.2万人(2009年)
方言: 东北话,普通话
气候条件: 温带大陆性湿润气候
著名景点: 五女山,大雅河漂流,望天洞,佛顶山,桓龙湖,万乐岛
车牌代码: 辽E
地貌特征: 八山一水一分田
生产总值: 89.4亿元(2009年 )
城市标志: 八卦城、五女山等图案组成
县花: 莲花
县树: 红松
桓仁满族自治县
宁省本溪市桓仁满族自治县位于辽宁省东北部边缘,西北与新宾满族自治县交接,西和本溪满族自治县相连,南与宽甸满族自治县为邻,东北部和通化县、集安市交界。面积3547平方千米,人口30.2万人(2009年)。桓仁早期之名为“桓都”,为高句丽早期王城,也是唐朝时期渤海之“桓州”。境内主要有汉、满、朝鲜、回等民族。县治桓仁镇。
地名由来
"桓仁"是以历史上古国的州府之称而命名。唐朝渤海时代的桓州以及高句丽时代的桓都,均为今名桓仁之渊源。 “桓仁”原名“怀仁”,因与山西省怀仁县同名而后者先命名,遂改名为“桓仁”。
历史沿革
桓仁县开发较早。战国至秦代为扶余族、高句丽部落活动地区。汉属玄菟郡。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均被高句丽所据。唐属安东都护府仓岩州管辖。唐元和十五年(公 佛顶山
元八二0年)属渤海桓州的桓都县。辽属东京道桓州。金属婆速府路。元属辽阳行省的沈阳路。明代属奴儿干都司,为女真族活动地区,清属奉天府兴京厅。光绪三年(一八七七年)始建怀仁县。民国三年(一九一四年)因与山西省怀仁县重名,改桓仁县,以古桓州得名。日本帝国主义侵占期间属安东省。1947年建立桓仁县人民政府,属安东省辖。1949年划归辽东省通化地区领导。1954年桓仁县属辽宁省安东地区领导。一九五八年划归本溪市所辖。一九六六年又划回丹东市领导。一九七五年划归本溪市辖县至今。 桓仁地区是高句丽民族初期活动的重要区域。坐落在辽宁省本溪市桓仁县城东北8.5公里处的五女山山城,是高句丽族创建政权的第一个都城。高句丽第一代王朱蒙,于公元前37年建立政权,到公元三至五世纪,达到鼎盛时期,曾占据了辽河以东、日本海以西、第二松花江以南、汉江以北的广大区域,在历史上存续了705年,至唐总章元年(公元668年)为唐朝所灭。高句丽的文明史对东北亚的古代历史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高句丽政权在五女山山城沿袭了40年,至高句丽第二代王琉璃明王迁都集安止。在40余年的时间里,高句丽民族在五女山山城上创造出了富有特色的文化。山城中筑有城墙、城门、王宫、仓库、兵营等建筑,富有军事色彩。省市考古队在发掘五女山山城过程中,出土了新石器时代直腹罐(残)、打制石器、战国至汉代的大陶壶、王莽时期的大泉五十等珍贵文物和高句丽时期的陶罐、环首刀、甲衣,辽金时期的铜印、货币、陶盆、陶罐等文物数百件。这些文物不同程度地反映了高句丽民族军事和生活习俗。2004年7月1日五女山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桓仁传说
八卦城的传说
桓仁县城的自然环境和地理位置是独特的。选址和按八卦建城,既有庄重的历史又有动人的传说。 桓仁地处边陲,曾是女真族繁衍生息的地方。满清王朝曾经对桓仁等地封禁了二百余年,桓仁成了边外之地。到了清朝后期,朝政腐败,外敌入侵,国势渐衰,民不聊生。老百姓为求生存来到边外,桓仁这个地方的人口渐渐多起来。朝廷禁不住但又不能不管,为此,清朝于光绪三年(1877)决定设县置署,起名怀仁县。因与山西省怀仁县重名,1914年改名为桓仁县。首任知县章樾。开始时,城址设在佟佳江(今浑江)西岸(今六道河子乡荒沟门一带),筑成土围子以为县城。 传说中当时有几伙强盗啸聚山林,结成山头。其中最有名的一伙头目叫“不睁眼”,因他到处抢夺,片甲不留。常常青天白日或半夜三更明抢暗夺,搅得县城和村屯昼夜不安。东边兵备道道员陈本植常常率军清剿。但防不胜防,剿不胜剿。打跑了这帮,又来了那帮,骚扰得陈本植官兵无可奈何。一次陈本植率兵来到,“不睁眼”一伙强盗望风逃匿。陈本植正在苦苦思索,不得要领之时,却见一白发苍苍,有仙风道骨的老者飘然而至,对他说:“城迁江东,利于安宁;久而化之,盗贼归从;风调雨顺,物阜年丰;山环水绕,人杰地灵;可免君过,可为民功;君若不信,可登五女峰;登上五女峰,自见分明。”陈本植却待要问仔细,却被老者击了一掌,原来却是一梦。陈本植恍然大悟,这分明是仙人指点吗! 未等天亮,陈本植拉上了知县章樾,登上了五女山,察看桓仁的山川地势。只见佟佳江由北逶迤奔流而来,向西折回东又向南环绕婉转而去,江流酷似太极图形。又见太极图形里的八里甸子(今桓仁县城城址)后有山水,前有水山,左有山山,右有水水。后有山水,新岭来脉遮来水;前有水山,水依平岗东行;左有山山,山山连绵不断;右有水水,水水交汇同流。后有山水,水后有名山五女山威武屏列;前有水山,山后有远山无名山山开山门。后有五女山武将威武打天下作后盾;前有笔架山(今烟筒山)文官提笔保平安创繁荣;左有山山,山山托曙日;右有水水,水水润万物。真是个绝妙的地方:山清水秀,山高水长,山环水绕,山重水复。风光秀丽,景色宜人。如画如诗,如曲如歌。真是个美丽、神奇、祥和、安宁之地。将军陈本植与知县章樾讨论多时。桓仁地方自古以来山清水秀,人杰地灵。北扶余王子朱蒙因受排挤来到桓仁五女山,建立了高句丽地方少数民族政权;女真栋鄂部(今雅河一带)首领何和里协助努尔哈赤打江山,成为清初五大臣之一……,山清水秀出人才呀。而八里甸子才更是一个仁德屯聚,才华横溢的地方。山环水绕仁德聚,山清水秀动才华。八里子不平凡。现在社会不稳,盗贼峰起不能不选一个据险设守,有利于长治久安之地呀!八里甸子果然是个建县城的好地方。但按山脉地势,水文气象,宜于建八卦城,方能相得益彰。这陈本植史书记载他“精于堪舆之术”,知县章樾饱有学识,德高才重。当下计议已定。回到官署,又打发衙役划小船到江东八里甸子取土与江西的土比重量,果然江东的土重于江西。这就说明江东建县城根基深厚牢固。当下请示盛京,盛京将军奏准朝廷开始于江东八里甸子建城。 建城之前,先是勘察设计了一番。按照东南西北,山脉走势,水流去向,确定八封方位。城池为八卦形。设置三门,东门叫宾阳门,西门叫朝京门,南门叫迎薰门,北边建城楼与东西南三门相同,只是不留门不修护城壕,因为北门后边有山脉延伸进来,怕断了山脉的来势。城作成八卦形,以接纳八方之风,门开三光(日月星)以此来培育和树立三才(天地人),象征天地人的和谐,上应天文,下顺地理,中展人之才能。而且按照东:震、雷,东南:巽、木,南:离、火,西南:坤、地,西:兑、泽,西北:乾、天,北:坎、水,北东:艮、山的方位对应水势山脉,讲究相辅相成,无不具有象征性。雉堞三百八十四,门楼三间二层,所修所建无不求工。城墙高一丈六尺,城墙上宽一丈四尺。城增上没炮位,墙外修壕,以备守御。八卦城周长三里。这在当时是个大工程。章知县发动民工,从光绪四年到光绪八年(1878——1882年)早春建成。章樾撰写碑文,以记其事。 传说中贼心不死。“不睁眼”几伙强盗见新县城建成。城中财富渐增,更是红了眼,又几次来骚扰抢夺。全城兵民团结守城,强盗怎么也攻不下来,反而被打得头破血流,鬼哭狼嚎而逃,都说是八卦城威武不可冒犯。百姓开始安居乐业。知县章樾又发布抚匪檄文,收抚土匪。渐渐的强盗出山进城归降。愿为良民。 知县章樾原来朝廷任他为设治委员主持桓仁县政,因建城安民有功被正式任命为知县。他是一个以民为重的官吏。在任期间有诸多建树,备受称赞。诸如筑城修署,减轻赋税,鼓励农垦商贸,开山修路,兴办教育,办案不用刑罚,公正廉明等等,笔难尽述。桓仁县城渐渐繁荣想来。章知县任满升调之时,百姓遮道挽留。 陈本植与章樾当时选址建八卦城有一定的封建唯心迷信色彩。但他们用心良苦,具有民本思想,为了民安人旺业兴县富都有不可埋没的功绩。他们也没有料到在他们以后的几十年里封建传统势力、军阀混战、帝国主义侵略给他们曾经工作过的地方以深重的灾难。他们的良好愿望,今天真正变成了现实。